浅议竹编工艺的发展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浅议竹编工艺的发展前景

陈甫敏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摘要:竹编工艺是以手工劳动制作的工艺美术,独具艺术风格。竹编工艺品具有艺术性与创新性,且有其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主编工艺也必然有其应有的发展前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属科研课题的相关研究,试图从竹编工艺的历史底蕴、设计理念、现实境况等说起,对竹编工艺的发展前景作粗浅的探究,希望得到广大同行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竹编工艺 发展前景

  1. 竹编工艺的历史底蕴

竹编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考古资料证明,在浙江省余姚市一处距今近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竹编器物,它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竹编遗物。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在模索中发现竹子性能很好易编织,使用它来充当器皿编织的主要材料,编制出篮筐、篓等器皿。我国的编织工艺起始于原始社会,而竹编工艺的历史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初步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竹编产品不再仅限于实用性,而是有了一定的装饰意味,至唐宋明清得以繁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兴起了规模空前之大的竹编热潮。越来越多的竹编艺人对编织方法轻车熟路,编织技法多达近150种,竹编制品被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早期的竹编工艺,应是以作坊形式出现,以传子孙后代或者所授徒弟的传艺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课题组师生代表在对工艺传承人的交流过程中,无不被他们对所传承的工艺以及长辈(师傅)所保留深深的感恩之情所感动。吴川县城竹编工艺传承人刘大姐是其中最感人的一个典型。刘大姐说起师傅当初的教导,眼角泛起泪花,她表示,感恩师傅传授最好的途径要将技术传递下去,并对我们对竹编工艺的关注表示感谢。他们的劳作里、作品中,凝聚着一代代工艺人的思想智慧、品格追求以及审美体验,昭示着竹编工艺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竹编工艺的设计理念

竹编工艺的主要理念应是“绿色”,即环保、低碳、文明。这首先与竹子的形象密不可分。竹有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等特点,位列"梅兰竹菊"内,又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最关键的是,中国人传统思想里具有浓郁的竹子情结,千百年来赋予了竹子独特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以竹子为载体,倾注了思想品格与道德追求。这种文化底色,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赋予竹子坚定坚韧的审美趣味。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其人对竹的钟情。当然了,这种借题发挥也是文人雅士的常事。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在劳动人民漫长的生产实践及文化活动中,其特征形态已经与人的精神风貌结合在一起,与人的品格、禀赋及精神象征产生深刻的联系,凝聚成丰厚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竹编工艺由实用到观赏,都汇聚了“绿色”的理念,契合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当下,也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竹编工艺的现实境况

现实境况之一,工艺匠人培养与成长不易。竹编工艺虽然衍生出很多产品,但因为是手工制作,人工成本较高,对编织者的技术也要求比较高。俗话说“十年磨一剑”,竹编是“十年磨一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竹编匠人,必须要会用刀,没有十几年的积累,很难做到随心所欲,刀随心走,就是说,出类拔萃的工艺人不容易培养和成长。

现实境况之二,竹编工艺经济效益有限。在现实生活中,竹编工艺品仍然属于小众产品,无法量产,带来经济效益不大。绿色环保健康的竹编产品,因为手工编制,价格比塑料制品高,色彩也难以达到多姿多彩、异彩纷呈,所以发展受阻。工业进程化下,竹编这种生活方式,只在农村山区保留下来,而城市生活的人,基本不认识竹编,也对竹编匠人不够尊重与理解,导致不少竹编匠人选择改行。竹编工匠们的生存处境尚且不太理想,其发展前景尚待进一步开掘。可以说,如何才能使竹编工艺有广阔的前景,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课题。

四、竹编工艺的前景如何

应该明白,实用与美观共存,才是工艺品真正吸引受众、催生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传统手工竹编现在依然是以人工编制为主,有人会提议机器制作。但所谓的机器制作也可能参与其中一小部分的制作,因为需要投资成本,场地,电力供应等等(有的需要380V电压),所以现在依然保存家庭生产方式的竹编编制领域。而且其实竹编艺人师傅们对机器并不那么热衷。停留在双手编织上的竹编,要想编织大额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唯有朝着“质”上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报酬。如今的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对消费并不局限在最本真的实用性上,而是会更多地考虑美观、质感、艺术元素。而在手工竹编领域,只有艺术品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而得到认可和肯定。

那么应该如何寻求并开拓竹编工艺的前景呢?

一是提升工艺品质。传统手工竹编竹器贵吗?很多人说它们贵,但是真是这样,了解和做过竹编的很清楚,做竹编,很多是养活不了自己和家庭的,尤其是做普通质量档次的那一批竹编艺人。普货的价格很低,一天的收入不会超过3位数,而双手编织的速度是很低的,产量天花板不高,所以,要想提升竹编艺人们的基本劳动收入,只能朝着精细工艺品方向改进。通过提高单品的品质的来提升工艺品的价值。

二是加强扶持引领。中国竹编现状依然是绝大部分竹编艺人从事编织基本的实用型竹编,对于一套制作流程他们是比较清楚的,也有着一定的技术基础,只要稍加引导,假以时日,质量可以呈现大幅度提高,这在个人来看,只是可以提高单品价格和个人收入,但是站在全局来看,这是提升一个竹编产区整体在行业中竞争力的核心,以此来争取整个竹产区更长更好的“活着”。反之,不注重质量,就一定会逐步淘汰,直至消失。

竹编传承的7000多年,虽然在整体上竹编工艺是延续不断代的,但是在悠久的历史里,竹编产区其实是经过不断的新生和消失的,曾经著名的竹编编织区,可能现在去再也找不到有关于竹编工艺的痕迹。一个竹编产区的消亡,过去更多可能是因为战争或是天灾导致,但是现在如果一个竹编产区的消失,那么,则最大的原因就是市场的缺失。传统手工竹编现在的编织生产力是不够的,而且主要还是年迈的老竹编艺人,竹艺的掌握不是短期能培训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在生产力和传承上来说,靠培养新人来止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有用经济回报来吸引当初改行的那一大群竹编手艺人,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编织人员缺少问题。要让这一部分竹艺人回归,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景支撑。

政府及良心企业可以发挥引领的作用。以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热播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第三单元故事中,返乡青年石全有在主动接受支书布置的扶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打造“体验式农庄”,除了将窗花、巴大碗炖肉、漏粉、打铁等行业激活,还积极扶持了以竹编工艺为主要技术的灯笼制作。剧中的那一对夫妇及有关人士制作的灯笼在“体验式农庄”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吴川的鼎龙湾景区这个典范。他们在景区里设置众多窗口,其中有一个就是竹编工艺。该女档主竹编工艺娴熟,各式工艺品兼具实用与美观,档口前每天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成交毕竟有限。景区为了留住该档口,另外每月给予她一定的补贴,使档口能坚持下去,既保留了景区的一道风景,也为竹编工艺的生命延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各级政府部门在就业培训、扶持三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那么就会促使竹编工艺迎来美好的明天。

总而言之,要让历史悠久的竹编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开拓出美好的前景,既需要手工竹编朝精细工艺品方向发展,也需要政府及有关企业作必要的引领与扶持。不然,年迈的竹编艺人老去,年轻人不愿意学或者技术不够,又没有改行的竹艺人回归,那么,竹编传承日渐式微,委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