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方式的践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浅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方式的践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浅见

贺石菊

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利用情感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培养至关重要。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孔子的故事》阅读活动开展对文本课题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 德育 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 《孔子的故事》


随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新课改的推行,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素质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显现出一定的时代必要性和积极的时代意义。而阅读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含的情节起伏性、情感复杂性等特征,有利于调动学生融入文学意境当中,从而在体会情感的同时获得一定品德素质的培养。《《孔子的故事》》这本文学作品以孔子一生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逻辑顺序将其串联起来,有着丰富而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孔子这一人物本身的思想具有着一定的教育性意义。就写作方式上来看,文中站在尽量客观性的角度来对孔子一生的经历及相关的事件加以阐述,同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定的议论性言语。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还可以在作者思想的引导之下,从中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感悟以及品德意识上的塑造。

本文将以《《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阅读教学为例对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方式的践行这一课题展开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课外读物积累不足

受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侧重于教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其教育教学目的在于应付应试教育考试。而对于学生文学素质以及品德素养的培养并没有提起充分的重视。因此,在这种教育教学背景之下,学校在设置小学语文课程时一般不会融入课外阅读课程,就算是设置了相应的阅读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或被其它应试教育课程所占用,或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在没有系统的阅读流程和专业性的阅读方式的指导之下,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书目,也难以理解其内在深刻含义,也就难以从该阅读过程当中获得文学思维及品德素养上的培养。[1]除此之外,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在内的有关人员并不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增加课外知识积累,而更多的希望其将精力应用于对于应试教育内容题目的练习当中。因此,长期以往,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方面的表现是积累不足,阅读方式掌握不完善,情感体验不足。

2.情感教育重视不足

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尤其是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并没有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特点来对采取情感教育方式这一方面提起相当的重视。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及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只利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传统的阅读理念,即对整本书物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把握整个故事内容以及时间发展的经过即可。即使采用了情感教育方式来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尤其是阅读引导活动,也往往是只掌握到了情感的表面展现形式,即由学生自主体会其中情感。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加以把握和了解,但是却难以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背后的社会背景及内在深刻含义,从中获得文学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体验以及品德上的塑造。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有关部门及人员在革新思想的前提之下,引导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故事情境当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文本内容,从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及道德观的塑造。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践行情感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1.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由于小学生对于语文尤其是阅读方面的积累和练习较少,没有形成完备的阅读知识体系,也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对于文本内容难以更好地加以深刻理解,即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其中的部分阅读内容加以解释。学生得到的也只是教师强行灌输的思想内容,而没有立足于自身的逻辑思维及生活实际对书本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内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而利用情感教育方式则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整本书阅读活动当中,体会文中情感。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体验,又可以使得其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2.培养文学思维能力

利用情感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入把握书本内容,了解其故事发展脉络,对故事发展脉络的深入把握以及对作者对于文本内容叙述的感知可以使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对于故事情节叙述相关写作方式的把握,从而在此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情感体悟能力,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文学创作能力,从而培养一定的文学思维能力,真正将小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发展的语文学习人才。

3.塑造道德观念

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当中情感的把握,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文本及其整个故事情节构造当中,体会其中所传递出来的道德观念。从而更好的发挥阅读文本对于学生的思想教化作用,引导其自主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当中。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方式融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具体举措

1.增加知识积累

在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提前对该书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对于整本书目的阅读就可以减少一些知识方面的缺失,从而影响阅读效率的提高以及对部分阅读内容的理解。以《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为例来讲,孔子一生经历十分丰富,留下的文学理论及著作较多。在其文学著作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具有着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意味。如果小学生在开展对于《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阅读活动之前,没有对孔子的生平经历,思想理论等各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在开展实际阅读活动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或者难以获得深刻解读境况。因此,在开展对于《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阅读活动之前,有关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对孔子的相关事迹及思想构成进行了解,尤其是要加深对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理解。具体来讲可以播放纪录片等的形式来对孔子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构成向小学生加以介绍。为了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和了解兴趣可以以动画片的形式展加以展现。

2.开展戏剧表演

利用教育戏剧化教学模式来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就需要小学生自身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对书本内容加以生动的展现。在此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小学生真正的置身于相关的故事情境当中,深刻理解此时此刻此番情境当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及他所面对的境遇。从而可以在结合社会背景及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理解人物心理及情感,从中获得一定思想上的启发和道德观念上的培养和引导。具体来讲,在阅读《孔子的故事》这一书目时可以由学生对孔子相关事件故事经过加以演示。例如,孔子在教导自己的弟子时发生过很多的对话。孔子弟子问怎样才是孝顺父母,面对不同的弟子孔子给出的回答却不相同。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也有人养,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这是针对不同弟子的性格特点给出的回答。让学生分别表演几个弟子,可以对这段对话内容有更加深刻的把握。从而可以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于孝道观念的培养,即获得德育思想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马兰,褚献华.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 2008(05).

[2] 李怀源.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 2009(04).

[3]段婷婷.促进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探析——以绥化市为例[J].学周刊,2015(04).

[4]姚雪梅.情感教育从小学生开始[J].科教文汇,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