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现状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3

私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现状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李静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通过对浙江省温州市私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与职业分布、工资收入与劳动时间、权益保护与自我维权意识、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这类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探讨通过采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市民化进程,构建精神文化生活体系等措施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提升其城市融入感和整体幸福感,推动城市建设规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现状;职业培训;市民化;文化生活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2019年度科研项目《浙江省私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以温州外来务工人员为例》(项目编号:SZGX19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是指在常住户口不变的前提下流入外地并长期滞留该地,受雇于他人从事各种劳务工作的人员1]。据温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18年温州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09926个2],庞大的就业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来此就业创业。据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912.21万人,其中市外流入人口284.2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16%[3]。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温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生存状态与温州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因此,本课题组在浙江省温州市私营企业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工作和收入状况调查。

一、温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与年龄

本次调查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其中男性为255人,占比54.49%,女性为213人,占比45.51%。男女比例差低于全国农民工的性别比,这说明外来女性劳动力输入浙江省的比例相对全国而言较高。

(二)户籍情况

温州市私营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39.96%来自温州市辖乡村地区,原户籍在浙江省其他地市的外来人员占比为19.87%。其余40.17%的人员来自浙江省外,主要包括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福建、重庆等省份。在468个样本中,有84人已经或着手落户温州市,占总样本的17.95%。这部分拥有或即将拥有温州市户籍的“新温州人”已经脱离了原有户籍,不属于农民工,甚至也不再属于“外来务工人员”,而是成功市民化的代表力量。

(三)受教育程度

在此次调查中,初中学历占比25.21%,高中学历占比41.03%,专科及以上学历占33.76%(见图1)。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0.9%[4]。即使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时间差因素,这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浙江省温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fe99bbe2c1a6_html_4aa4a1e7a45c5666.gif

图1 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与职业状况

(一)行业分布

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占比高达82.91%,其次是服务业和餐饮业,分别占5.43%和4.06%。从事物流配送行业、建筑行业和贸易行业的比例分别是1.71%、1.28%和0.64%。由于制造业在温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比最大,外来务工人员集聚于此也是自然结果。

(二)工作年限

调查显示,在有效的468个样本中,务工年限平均为8.12年,将近10年。其中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62.39%,2~5年的占20.94%,1~2年的占10.04%,工作时间不足1年的外来务工人员仅占6.62%。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年限见长,侧面印证了温州经济稳定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三)年收入情况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年收入在30000~45000元区间的人数最多,占比达46.37%,其次是45000~60000元,占比31.20%,年收入在60000元以上的占比达17.09%,年收入低于30000元的仅占5.34%。调查样本的实际年平均工资为46320元。而根据2019年温州市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4836元[5]。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工资水平与温州市籍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差距仍较大。

(四)工作时长

从每周工作天数看,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每周工作5.69天。其中每周双休的占比30.34%,每周单休的占比29.27%,每周调休1天的占比40.39%。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每天工作8.89个小时。其中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的占38.03%,工作8~10小时的占45.73%,工作10~12小时占13.89%,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的占2.35%。统计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天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工作小时。

(五)工作环境

调查显示,对于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与所处行业高度相关。32.27%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工作负荷与劳动强度一般,而61.82%的人感到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毫无压力感的仅占5.91%。这是因为此次调查样本大部分从事制造行业,高压的工作环境和欠佳的经济行情都给从业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六)培训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77.56%的企业经常开展业务培训,19.44%的企业偶尔开展培训,只有不到3%的企业很少或根本不开展培训。具体的培训形式以部门集训、岗位培训和师傅指导为多,个性化的自我学习和外出培训较少。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业务知识、操作技能、新品培训等方面,较少涉及企业文化、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情感建设等方面。

(七)权益保护

调查发现,98.93%的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签订了书面合同,其中一年期合同占比57.24%,三年期合同占比37.80%,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占4.96%。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的劳动契约关系趋向规范化和正规化,能印证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普法教育推广的正面影响。

调查显示,98.50%的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购买了社会保险。已购买的保险种类中,五险一金俱全的占比87.42%,只有五险的占比11.28%,只有三险的占比1.30%。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外来务工人员办理社会保险,提供相应的工作保障。

但外来务工人员在遭遇就业歧视、劳动纷争时所能求助的外部资源和维权组织并不多。调查显示,10.47%的外来务工人员所在的企业没有工会组织,其余89.54%的外来务工人员所在的企业虽然有工会,但所获评价并不高。从维权的途径和意识来看,当发生劳动争议和纠纷时,选择与企业协商解决的占比83.33%,选择提交至劳动仲裁部门的占比5.56%,选择诉讼的占比2.78%,选择放弃权益的占比5.56%,选择聚集好友同乡进行不正当维权的占比2.78%。总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在维权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合法途径解决,但仍有协商失败、维权结果不符合预期等情况发生。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通过对温州市私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温州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温州市下辖乡村,以跨县(区)迁移为主。他们年龄较轻,文化水平较过去有明显提高,落户温州的意愿较上一代务工人员更为明显。

第二,温州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业年限平均8.12年,说明温州市经济发展较好,工资水平较高,才能持续吸引、留住外来务工人员一直投身其中。

第三,温州市私营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较高,拖欠工资的情况很少。但其年收入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相比,仍少了15.53%。这一差距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相较其他类型劳动力而言,仍处于竞争劣势。

第四,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仍主要靠体力进行生产劳动,工作技术含量较低,工作强度较大。他们提高个人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加大工作负荷和延长工作时间。

第五,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接受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以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但培训内容较少涉及企业文化、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情感建设等方面。

第六,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基本都会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企业合同履约率和社保缴纳情况也较好,企业未出现欠薪情况。外来务工人员在选择维权行动时,基本上会选择正规的法律渠道,但工会作用发挥不到位,致使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会的整体满意度不高。

第七,七成外来务工人员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他们对企业文化和制度认可度更高,市民化程度也较高。三成外来务工人员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不够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工作强度大、晋升制度不科学等方面。

(二)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就业前寻找工作阶段,政府和市场需要提供新兴专业技能培训,形成“培训-匹配-创造”的有效闭环;在就业阶段,企业需要提供必要的岗前专业化培训、提升性培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企业、适应工作、创造价值。为此,第一步要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和规范。企业应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化,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规划、效益、评估等,写入企业建设与发展的规划和方案中[6];监管部门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训计划、考评机制进行检查和督导。第二步,要丰富职业培训的形式和途径。要多采取便捷、有效而成系统的培训方式,如手机App、小程序、公众号推送等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的形式和途径,加大时间弹性,放宽学习要求,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兴趣。第三步,企业要设置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环节,使学有所用。不仅要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考虑培训考核、培训效果,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展示的平台、运用的机会,使培训所学能化为工作实践,学以致实用,实用而向学。

其次,要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必须要保障他们享有与城镇职工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尽快让他们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城镇职工,消除身份差别。另一方面,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教育和医疗。因此,要增加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同时要增强公共服务在城市、县城、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7]比如,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

最后,要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工会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作用。在外来人员聚集的行业企业要建立正规合法、有效运行、有影响力的工会组织,号召和引导全员加入工会,并积极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决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报酬、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有组织可寻,有组织可依,有组织可信。另一方面,社区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社区各方面力量要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关照,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和质量,可定期举办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活动,搭建公众交流共享平台,拓展其社交渠道和社交网络,充实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生活。此外,企业更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除了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建设,提供必要的心理培训课程,开展集体活动和比赛项目,使其在接纳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尽快形成归属感。

综上所述,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经济与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障其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是外来务工人员安身立命的基础,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转型是外来务工人员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是外来务工人员拼搏奋斗的动力,创建和谐宜人的文化环境是外来务工人员安家立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陆彤.论外来务工人员的平等劳动权[D].山东:山东大学研究生院,2008.

[2]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

http://wztjj.wenzhou.gov.cn/art/2020/2/28/art_1243861_42035507.html.

[3]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http://wztjj.wenzhou.gov.cn/art/2011/5/9/art_1243861_5868340.html.

[4]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

[5]温州市统计局.2019年温州市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公报[EB/OL].

http://wztjj.wenzhou.gov.cn/art/2020/6/18/art_1243860_47444253.html.

[6]杨剑龙.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需求与对策[J].科学发展,2014(63).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