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段习作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第二学段习作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

朱文红

济宁市实验小学,山东济宁 272000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各学段对

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第二学段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习作教学的落实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习作目标有以下四个特点:

  1. 注重兴趣,培养自信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习作,乐于表达,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这种积极情感对其习作态度、习作习惯养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年级第一次接触到习作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对习作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设计第一次习作教学的时候要高度重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喜爱之情上。

  1. 关注生活,贴近实际

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周围世界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样东西。因为这些事物就在自己的周围,在自己的身边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降低了难度。

  1. 不拘形式,减少束缚

“课标”的第二学段习作目标2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不拘形式”至少有三点含义:一是不拘于篇幅的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于内容的多少,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可以了;二是不拘于结构的完整,可以写一段话到两三段话;三是语言表达上不拘泥于书面语言表达的质量,应该对使用口语表达宽容一些。第二学段“不拘形式地写”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受那些程式化东西的束缚去指导学生学习写作,体现了淡化文体的精神。

“写清楚”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写清楚与写具体。 《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一词的解释是:“①子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对“具体”一词的解释是:“①形细节方面很明确;不抽象的;不笼统的……”。

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中年级学习“写清楚”正是达到高年级“写具体”的一个小台阶。

  1. 反复修改,养成习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切身体会与亲身经历。第二学段目标中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要求,就为学生的习作修改做出了明确规定。

结合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我也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留意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作为一个教师,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模式。可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写校园一角时,就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远近、上下、左右)还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天气进行观察。视角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观察到的景象也就不同。在这样细致观察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写作文,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话要写。

二、寻找素材,开展实践活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学生写好作文,我们教师有必要教我们的学生建立一座自己的“材料仓库”。

比如在写课余生活时,我就组织学生做游戏。如玩“贴鼻子”“拔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写秋天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找秋天”等活动。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消防队、一起观察蘑菇的成长过程、走上街头开展创城宣传活动、在班级内开展辩论赛,正是有了这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鲜活的写作材料。只有生活丰富了,才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

三、积累语言,为表达做准备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自己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除了课内要求背诵的内容,我还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了,作文变得生动起来。如,我们在仿写《草原》时很多同学都会在文中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写山间绿树成荫的林间小道用“绿荫不见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太白湖的成片的荷叶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廖沟河的美景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见,教会学生建造一座“习作仓库”是学生快速写好作文的好方法。

  1. 仿写练习,习得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教材中有趣的开头、优美的句段、有趣的表达甚至是有意思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优美的句段:优美的句段的仿写在练笔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白杨》第十二段关联词语的用法,用上这样的写法夸夸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还有《桂林山水》中对漓江的水、山的仿写。抓住事物的三个特点,用上比喻、排比的写法写一段话。

2.有趣的表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这一段描写,我和孩子们特别喜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还有后面的一段中“”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窗棂……”在后面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时,很多孩子都用到了这样的描写。比如写南池公园,刚踏进南池公园的大门,一块古朴的牌匾就扑入眼帘……最后结尾这样写道: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南池公园的大门,“古南池”几个大字在余晖的映衬下闪闪发光,显得那么肃穆。”

3.对文章的仿写。在学完《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之后,我引导学生挖掘能够我们济宁有代表性的植物、建筑,也来写一写你的家乡,有学生写太白楼、有学生写古南池,有的写荷花,更有一个有趣的孩子,他写家乡的槐树。选材很贴近生活,而且在文中用了很多我们熟悉的句子。

4.系列练笔:在关注篇章句段的表达之后,我还引导学生写系列练笔。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时围绕童年来编排的。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之后,我也引导孩子从题目入手写一写自己有趣的童年,有的写《暮春·童年·捞鱼》、有的写《初夏·童年·母亲节》等等等,光看着题目就觉得童年非常有意思。还有很多孩子的表达让人欣喜。有同学写下了《春日·童年·放风筝》,在最后结尾处这样写道:秋天过去,冬天过去……这样的结尾我并没有强调,但是孩子似乎已经把这些东西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了。这一单元还有一首儿童诗《我想》写得特别美,我就在和孩子们读过几遍之后,引导孩子们发现每一段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我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自己写首儿童诗。作文收上来后,我都惊讶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这一单元学完之后,我觉得古诗二首中的《舟过安仁》写得也很有趣,又回过头来和孩子们再次品读这首诗,大家讨论怎么把这首诗变成一篇写童年的文章,于是有了《杨万里·小童·安仁》。这样的写法我觉得特别有趣,孩子们写起来也比较有话可说,因为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用的是书中熟悉的表达。

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学会了迁移运用,不仅在练写的这篇文章中会用到这样的表达,在其他写作中也见到了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