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分垃圾,龙娃齐参与——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德育视角下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指尖分垃圾,龙娃齐参与—— 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德育视角下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探索

张小莹

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19年《漳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的开始实行,标志着漳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阶段。

垃圾分类是有效推进环境保护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垃圾分类环保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巩固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古代学者朱熹在《语类》一书中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句话强调了知识与行为的结合,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可见,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以实际行动为重,以知引行,有效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下面从德育的角度谈谈我校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探索。

多渠道宣传教育形成分类意识

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其核心是基于对学生刚刚萌芽的自然观的一种良性教育,是道德美的具体体现,有意识地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及早建立一种和谐、向上、美好的核心价值观。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1. 呈现垃圾处理现状激发分类意识

连绵的雾霾、熏天的废气、横流的污水……这些年来我们没少品尝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苦果。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接踵而至的环境问题,成为破坏大家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痛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校采取多渠道视觉形式呈现垃圾分类现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垃圾分类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敲响垃圾分类的警钟。利用周五的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观看微视频《守住家园》和漳州市环卫中心制作的公益广告剧《垃圾分类》,明确从垃圾的产生到收集、运输、处理、填埋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所处地区的垃圾产生所带来环境破坏,从而意识到垃圾分类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设立特色宣传专栏,提高分类知晓率

为提高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学校设立了垃圾分类宣传专栏,对分类和处理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首先,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安放张贴特色宣传语,如:“无论春夏与秋冬,垃圾分类记心中”、“指尖分垃圾,龙娃齐参与”、“垃圾分一分,校园美十分”、“垃圾分类势必行,人人参与守文明”等,标语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其次,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自编的朗朗上口的分类歌谣:“认清四色垃圾桶,垃圾分类要清楚;蓝色大桶可回收,变废为宝好颜色;绿色大桶装剩菜,变成肥料来灌溉;红桶垃圾最有害,电池灯管就是它;橘色大桶装其他,废布旧物来安家。”歌谣朗朗上口,方便学生识记。同时利用LED屏等多媒体滚动播放有关垃圾分类知识的视频,采取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扔垃圾,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

多方位开展实践增强行动能力

通过学校前期大信息量的宣传教育影响,学生已初步具备垃圾分类的正确意识,但由于小学生的意识观念薄弱,坚持能力差,很容易造成后续不继的现象。为了让这种正确意识不断地持续和增强,我们进行多方位、多学科、长时间的教育和渗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垃圾分类好,家乡更环保”——主题升旗仪式

利用升旗仪式,结合学校环境现状,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确我们做到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升旗仪式上,赵璟校长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出发,引导龙娃们争做校园垃圾分类的小使者;争当家庭垃圾分类的引导者;争当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并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环保措施千万条,垃圾分类第一条!垃圾不分类,地球两行泪。”她号召大家真正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的事,养成习惯、形成自觉,最终坚持下去,在保护环境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5fe9531857f87_html_2bae6e8faaf160b9.gif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教育队课

为了更好地达到环保教育效果,中队辅导员作为德育课堂的组织者,必须先建立起强烈的垃圾分类渗透意识,通过整理相关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利用少先队活动课这一阵地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如:一(6)中队辅导员通过生动的视频宣教片,向队员们讲解了生活中的垃圾种类、可回收垃圾的利用价值、有毒垃圾的危害、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等内容。活动中,队员们对有疑虑的垃圾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的分类结果,对垃圾分类及垃圾的去处了解得更加透彻。二(1)中队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不同方式,从垃圾分类的概念、意义、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导队员们对班级垃圾、校园公共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激励队员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习惯,为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美好的家园一起努力。

5fe9531857f87_html_fe49de7e95da665b.gif







)“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红领巾志愿者宣讲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的红领巾小志愿者们走上讲台,通过详细生动的宣讲,给小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课。在浓厚的“大手牵小手”的学习氛围中,小队员们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掌握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纷纷表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动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实践垃圾分类,进行环保宣传,为建设绿色、和谐、美丽、节约型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5fe9531857f87_html_72f9425fb3cab17.gif5fe9531857f87_html_87b35df9b4c7f87.gif









(三)“指尖分垃圾,龙娃齐参与”——科技游园活动

结合我校每年9月开展的科技嘉年华活动,科学组老师在活动中设置了“给垃圾安个家”游园项目,游戏规则为:由学生抽取卡片,判断卡片上的物品是哪类垃圾,再投放到相应的垃圾箱。投对者盖章过关,进入下一环节;投错者再投一次,由讲解员为其宣讲相关知识。

孩子们通过手中的卡片进行垃圾分类的模拟演练。当活动与学习相碰撞,一切就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精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就在龙娃们的“耳濡目染”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开去。

(四)“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我践行”——垃圾分类课外延伸活动

意识与情感的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垃圾分类的实践行动,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学校、家庭、社区。为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好效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

1变废为宝我能行——利用分类垃圾制作精美手工艺品

组织学生开展“变废为宝我能行”亲子手工制作比赛,发挥学生及家5fe9531857f87_html_d0797f213c02949c.jpg 长的创造、创新能力,将垃圾有效地变废为宝,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或者科技作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寓教于乐,效果好。

















2.大手拉小手,实践促成长——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比赛

结合学校开放日,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比赛。参赛选手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选派出一支队伍(由1名学生与1名家长组成),开展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比赛。通过知识竞答的形式,考核学生及其家长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掌握的熟练程度。

3.我是社区小使者——垃圾分类进社区

结合三月学雷锋月,组织红领巾先锋讲解团、家长志愿者等在学校附近社区内,利用横幅、分发宣传小册子、现场答疑解惑、分类游戏大闯关等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家庭、社区的辐射作用。

三、分层次进行评价,激励习惯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学生的分类行为进行评价,是保证学生分类行为持续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一)设立“桶长制”评价体系,加深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学生的年龄小,分类习惯不能长久坚持,可以在班级建立垃圾分类工作“桶长制”评价体系,即: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分发2个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每天安排2个“桶长”对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监督执行,每天定人、定时进行垃圾清倒,每周进行小结。“桶长”采取轮值制,基本上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会轮值2—3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加深了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桶长制”工作主要分三步:一分二查三劝导,具体流程如下:

1.“分”——学生在座位上将要扔的垃圾事先分类,再把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分类箱。

2.“查”——由当天轮值的“桶长”与值日班长一起督查学生丢垃圾的情况。

3.“劝导”——遇到没有规范丢垃圾的行为及时制止和劝导分类不合格。针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学生,采用“分类错一次、教育一次”的原则,对分类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奖励“环保章”,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开展“优秀分类环保之星”评比。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以奖励为手段展开评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分类意识和荣誉感,能将掌握的知识不断转化为“无意识”地行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的理念和持之以恒的卫生习惯。

“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持之经恒,最终让分类行为成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一生受益。做为教育工作者,严格、科学、扎实地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环保习惯的养成教育终将见到实效。


5fe9531857f87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