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2
/ 2


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张俊峰

身份证号码: 36072819870414****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当代全球性、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本文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剖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解析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了技术、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科技创新和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环境科技;创新


一、生态环境问题溯源和解析

众所周知,早在原始文明的时候,人们并不具有什么科技水平,因此,对大自然并不能造成什么严重的负面影响。到了农耕文明,人类开始利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让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但由于来自人类的干扰尚未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问题还不足以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里就使得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提高,这使得人类在创造物质条件上有了突破式的发展。但是,问题就来了,当科技进步的时候,就意味着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作为补充,因此,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比如冰川的融化使得南北极的生物逐渐失去自己的家园;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空洞,且面积逐渐扩大……这些问题,都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文明进程表明,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显然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无关系,实质上是技术环境负效应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不断的增长、技术不断地创新,以及社会越来越富裕这三个方面,同时,这三个方面也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三个方面。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技术的创新。首先,我们都知道,由于工业革命只追求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本身具有环境负效应的属性。其次,在过去某个阶段,人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以及物欲极度膨胀的高消费观,显著加剧和放大了科技的环境负效应。再次,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加之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甚至滥用可引致生态灾难。

二、科技创新: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

(一)技术、经济与环境

我们都知道,和环境问题关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就是经济发展进程与科技进步速度了。首先,经济要想发展,肯定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其次,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会应用到社会生产之中,使得经济更加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当这两个因素在发展的同时,环境也会有着相应的变化,具体如下面的公式所示:

5fe16dc21b3e8_html_3302735c2f5212d8.gif

其中,I表示环境冲击,可以理解为资源消耗量或环境负荷;P表示人口数量;A表示富裕度,可用人均GDP表示;T代表的是环境中某一资源或某类型资源的消耗,或者可以看成是污染物。

因此,上式可表示为:

5fe16dc21b3e8_html_ba7b45c555abc9d2.png

其中,G表示期末经济规模;G0表示期初经济规模;α表示经济增长速率,%;Δt表示时段,α;T'表示技术进步指数,一般可用资源或环境效率表征,T=1/T。

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环境冲击或影响与经济增长速率呈正比,与技术进步水平呈反比。第二,自然生态系统客观上存在承载阈值,即承载极限。第三,受资源和环境稀缺或有限性的制约,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剩余量。也就是说,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并逐步趋近承载极限。

(二)科技进步与文明演进

截止到2020年,在人类社会上一共已经出现了3次技术革命:①蒸汽革命,象征着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进入机械化操作,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双手,提升了生产力。②电气革命,这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发展为主。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围绕着电力,生产力的来源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能源的消耗而换来的。出现了例如内燃机技术、化工技术等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使得生产力有了里程碑式的跃进。③第三次的技术革命则是通过电子技术进行的,结合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解放了人类双手,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类的大脑。不过这一次的技术革命和前两次有着很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还秉持着减少资源消耗的核心,从内到外地影响人类社会。可以讲,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和进步基础上的,人类文明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

四、我国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导引:基本原则

(一)战略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与发展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准确把握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动态需求,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尚未显现但带有全局性重大风险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战略性的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和发展目标。

(二)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非单一性及外在表现和影响的多面性,以及技术效应的多重性特点决定了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必须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从生命周期角度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化环境工程与科技体系。

(三)自主性原则

面向经济和环保的主战场,突出问题引向和需求导,通过原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以及有利自主创新的制度机构,实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解决。

(四)针对性原则

适应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围绕国家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工作的重心,优先安排约束区域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研究、生态环保建设工程,以及紧急需要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科研项目,逐步解决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反响强烈的生态环保问题,改善重点地区和城乡生态环保质量。

(五)协同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产物,会产生这个问题是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遵循协同性原则,从问题的源头开始抓起,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无论是源头,还是结果,都要面面俱到,避免产生一个环节产生的正面效应结果被另一个环节产生的负面响应所损耗了,从而形成了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污染转移。完备的绿色技术市场是绿色技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运用技术、市场、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

(六)工程性原则

环境科技创新的工程性原则强调环境问题解决途径的工程化。任何一种防治污染的理念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只有采取具有成果的污染治理措施,才能完全根除或缓解污染的影响。因此,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不能停留于纯理论化的思维层面,而应将创新成果转变为真正的防污减排能力和治污水平。

五、结束语

第一,生态文明本质上是对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和重构。它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二者均要求在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尺度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第二,环境工程和科技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推动力。在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限制条件下,树立生态文明的科技理念,提高自主创新的环境工程和科技能力,是减少人口及经济持续增长给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的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应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准确把握世界环保科技发展形势,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环境工程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环境工程和技术体系,以保护环境引导和优化经济发展,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改善民生提供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磊.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与展望[J].农家参谋,2020(18):153.

[2]康佳.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