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分析

杜善飞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322118

摘要:根据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实际教育水平,人们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注重对初中学生人格品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进的综合培养,将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等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综合的达到学生初中科学教学阶段的全面学习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完成学生们学习能力、人文底蕴、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等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讨论,从多个角度分析核心素养的融入方式与途径,争取为日后更好的贯彻初中科学教学新理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教学方式;融入;

引言:

我国各阶段教育水平逐渐得到各界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社会各界对于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形式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呈现出越来越被重视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初中科学教学阶段,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启蒙与基础阶段,在学生高中、大学甚至对于学生步入社会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奠定作用,因此,如何将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得以融入,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国家和政府对于初中科学教育体系和教育形式这一大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但初中科学教学效果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和水平,结合当下我国初中科学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中积极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国内初中科学知识课程的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目前的初中科学教育形式,初中科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对初中科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制约作用。主要问题有:

(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覆盖面和教学重点内容的认知上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习题练习作为开展基础,学生的自主实验和自主探究知识等相关学习模式较少,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科学学习的本质[1]

(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的初中科学教学模式仍采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知识点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法,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学生学习能力和意识方面的培养。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大大影响了学生初中科学学习阶段逻辑思维的养成,对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导致我国初中科学教学水平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与发展[2]

二、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我国在学生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均大力倡导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提高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便是对当下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体现,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学阶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改善,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综合考量的结果体现。初中科学教学过程融入核心素养教育,这对于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刻板的形象,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过程,教师从自身做起,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进行多角度的渗透与影响,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提供基础的保障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学生成绩与自身素质不成正比这一情况的发生与沿袭。

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融入,对于学生科学理智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养成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实践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初中科学这一学科的魅力,加强初中科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科学世界的自然规律与相关科学观念,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运用科学理念来解释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切实落实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变传统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沉闷呆板的教学氛围。

三、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入途径及方式分析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科学本质的体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科学这一科目的考试过程中,解题思路不清晰、问题分析不严谨、语言表达不科学、答题方式不规范等是目前广泛存在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创新思维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且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等均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科学教学过程,首先应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初中学生自身科学基本素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发散科学思维,通过挖掘学生科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较强的逻辑思维等能力,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科学本质的体现,从而达到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良好融合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机械运动》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清晰的对速度的含义和计算公式进行记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创设相关情境,提出问题:运动会上,运动员的跑步快慢是怎样确定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一疑问来进行整节课的学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过程的引导,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相等的路程,利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这一科学理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本质和思考的魅力。

(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创设相关问题情境,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相关问题情景的思考过程完成自身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使学生通过日常实践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并将科学知识得以灵活运用,促进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浮力这个新引入的科学术语把握不清,无法准确判断物体下沉时的浮力会产生何种作用效果,对于浮力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情境进行回忆,例如:将空的易拉罐放在水面上,易拉罐会沉到水底还是浮在水面?学生轻松过给出答案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接着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将易拉罐按到水里时水对易拉罐产生的向上的浮力,进行重复实验,接着可以将易拉罐换成钩码,通过比较钩码下沉过程中弹簧秤所产生的读数差,通过具体情境将浮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理解科学问题的核心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不断促进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核心能力融入初中科学教学课程是当前教育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初中科学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大挑战。将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得以融入,不仅仅要求科学教师应及时认识到当前教学模式和内容的不足,并通过大力开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来改善这一初中科学教学弊端,初中科学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福贵.基于学习进阶理念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07):35—36.

[2]张力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科学教学方式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2):40.

[3]王旭东.表现性评价: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途径[J].教育家,2018(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