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凸透镜成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凸透镜成像教学

吴长伦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大湾初级中学 ,云南 昭通 657207

摘要:随着教学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了课堂教学,并和教学进行了深度融合。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本文以凸透镜成像为例,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并且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坚实基础。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由于部分学习内容抽象,加上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复杂性,导致初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锻炼观察能力、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加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故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首先,在教学观念上需以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定位。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为了保证科学探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预防学生的盲目探究和教师的越位引导,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实验分解为3个探究环节,分别为初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准确找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并能准确记录物距和像距),再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光屏上寻找不同性质的实像并记录实验数据)以及终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找到正立、放大的虚像),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初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环节中,根据所进行的猜想与假设,即“物距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让学生尝试选择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由于在此前已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学生易得出需要物体(或光源)、凸透镜、光屏3种实验器材,再通过引导结合所需探究的影响因素为物距,易知需要刻度尺,教师此时顺势引出光具座并进行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距和像距,以及实验操作时需注意的要点。

(一)教学片段:

师:既然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那么肯定要让物体反射的光线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成像。如果老师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移动物体的位置到18cm刻度处,此时在凸透镜的右侧左右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出最清晰的像,记录光屏的位置为68cm刻度处,并记录物距和像距,之前有同学在实验纸上记录物距为18cm,像距为68cm,请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生:不正确,物距和像距记录错了。物距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为32cm,像距是像到透镜的距离,应为18cm。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准确记录物距和像距了。如果给定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在光屏上找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先将实验器材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然后开始实验。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

生:学生动手依次安装实验器材,并尝试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遇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所成的像较为模糊时就记录物距和像距、当物和像大小相近时难以准确判断成像性质等问题。

(二)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记录错误的实验数据,再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在这样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由于在凸透镜成像中倒立缩小实像最易找到,故让学生寻找倒立缩小实像,随后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拍摄到的错误操作或问题实时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或投屏到公屏,进行一一地呈现,再让其他学生指出其错误所在并进行改正,通过即时评价从而总结出如何寻找实像。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需强化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注重差异化及个性化教学。如学生在进行再探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完成较快,能够快速准确地收集到凸透镜成不同性质实像时的物距及像距,为避免这部分学生荒度课堂时间,当这部分学生完成再探实验后,利用平板或公屏推送选做实验:“实验中,若将凸透镜用不透明物体遮去一半,光屏上所成的像还完整吗?像的亮度有无变化?”“实验中,降低(或升高)物体(F光源)的高度,则光屏上像的位置如何变化?”通过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加强教师与不同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化。

最后,在教学技术上需将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强化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如再探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为使实验结论根据普遍性,将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均输入到Excel表格中,以期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找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但发现实验数据较为杂乱无章,不便于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性,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以物距为主线进行降序排列,可以清晰地发现成像性质。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对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以及倒立放大实像分别筛选,通过对不同性质像的物距逐一分析,最终得到物距大于一倍焦距部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再探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通过分析与总结发现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但是此时光源是否能够通过凸透镜成像?若可以此时的像在何处?像的性质又是什么?以此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进行终探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后,能够找到与物同侧的正立、放大虚像,进而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补充完整。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理解,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展示随着物距减小,像的正倒、大小、虚实的变化情况。

总而言之,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这样连续、动态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并从整体上把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4):23-24.

[2]李立勇.初中物理实验情境化命题策略的实证研究 [J].物理教学,2019(34):34-35.

[3]江昭.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拓展物理实验课程[J].物理教师,2020(7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