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训练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训练 方式

徐海霞

内蒙古通辽市 , 科尔沁区育新镇西六方学校 , 028000

摘要: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比如,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对音乐律动的直接表达,有效地帮助小学生迅速掌握音乐知识。笔者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对声势训练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歌唱;教学;训练;

前言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它对培养小学生的情操和艺术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了小学音乐作为一门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歌唱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当前小学音乐歌唱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在形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主动性,其教育过程侧重于情感体验过程。因此,在音乐教育中突出声势训练的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更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了我们应当直面的一项研究课题。“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灵动的教育需要我们去开展更理性的思想碰撞。

其次,针对声势训练在小学唱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喊唱”替代“歌唱”的歌唱训练方法,不仅会影响音乐作品的表现;还会让学生感觉音乐唱歌训练就是那么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从而影响学生的音乐体验,有悖于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更会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采取传统的以“教”为主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再次,小学音乐教育的声势训练指教师带领孩子们利用身体动作发出声音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包括了拍手、跺脚、打响指、拍胸、拍腿、身体晃动等。声势训练主要强调的是动作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生通过身体做出的动作,实现对音乐节奏旋律、音高强弱等的触及,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声势训练源于奥尔夫教学体系,将声势训练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与节奏感,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2浅析小学音乐歌唱训练方法

2.1强化声势训练,锻炼孩子们的模仿能力

歌唱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无论是歌唱者的歌声,还是歌唱者的姿态,无不在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试想一个歌唱演员无精打采、面无表情地在舞台上演出,又或者出现诸如皱眉、歪嘴等现象,不仅有损演唱者自身的形象,也达不到歌唱所要传递的情感效果,更无法让台下的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此外,不端正的歌唱姿态还会影响歌唱者的气息,使之无法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无法获得动听的歌声。“无规矩不成方圆”,还可以在接龙游戏中高度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用一定的记忆力,跟上节奏,通过身体的击打,使其思维和动作能够同时进行,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再次通过模仿和学习之后,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有了一定的感知力,教师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节奏,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辨识度。结合小学生特点,笔者认为歌唱姿态训练主要要从站姿训练开始,即要求学生:站直,前胸舒展,腹部微收,两脚稍向两侧分开,两手自然下垂;头部端正,面部肌肉放松,眼睛正视前方。有了这样的歌唱姿态,歌唱者的气息得以畅通无阻,发声器官得以正常工作,仪表才能美观大方,从而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2.2气息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S手势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即教师将手掌置于胸前,当学生看到此动作时发“S”声音,并通过教师手势的静与动、伸出与收回等动作,对发“S”声音进行声断气不断的渐强、渐弱控制气息训练;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观察,检验学生训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小学音乐课堂上,需要学习许多新的歌曲,教师需要手把手教会小学生,通过听力的锻炼,增强对音乐的辨识,这是掌握音乐知识的前提。面对大量的音乐教材,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只用语言灌输,学生来接收,加上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因此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使用声势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歌曲的节奏进行模仿,经过多次的节奏模仿,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印象,学生自然会感知到音符、时值、节拍等歌曲的组成部分,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

2.3声带训练

通过这样的训练,小学生将歌曲与自己的动作和思维融为一体,可以感受到歌曲的精髓,为歌曲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会用声音的强弱及语言的速度、反复强调等来增强对学生的听觉系统的刺激,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可以运用身势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唱歌教学《草原上》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音调的高低运用相应的手势,告诉学生旋律的变化。对于小学生而言,声势训练虽然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熟悉歌曲,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要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还存在不适应的现象导致学得较慢。这样的现象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及时做好声势训练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打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掌握这一方法,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2.4音准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在小学的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作为一门以听觉为主的艺术,大多数人都错误地认为唱歌的好与坏源于个人的天赋,而其实是取决于歌唱者的音准准确与否,这是能唱出优美歌声的关键,教师还要多开展范唱训练,让学生跟着教师慢慢找到音准、音高。

2.5歌词与情感训练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音乐教学理念越来越成熟。我们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断创新,制定操作性强的优化措施,作为承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神圣使命的爱美之师,我们既要做教学的武林高手,更要做学生的心灵捕手。因此,我们只有不断践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强,去获得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

3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四有好学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生理、心理等,不断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小学音乐歌唱的训练方法,通过歌唱姿态、气息、声带、音准、歌词与情感以及艺术处理等六个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倩.谈歌唱艺术中的打牢基础揣摩技巧[J].才智,2017,(01):205.

[2]付珊珊.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