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哈斯铁尔 ·夏依扎旦

新疆昌吉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照壁山乡中心幼儿园 831900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要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索,我们应该构建相应课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名称职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幼儿才是科学活动真正的主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帮助下,孩子们会主动发现问题,努力思考,并进行自主探究,从而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和探究经验。本文从户外活动及生活等视角展开探讨,总结培养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策略

好奇、好问、好探索,这都是幼儿的特点与天性。特别是在某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要遵循他们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通过解决他们遇到的真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其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达成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是单纯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传递,还要更加重视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幼儿经历探究的过程。本文将从户外活动及生活等视角展开探讨,以期找到在科学教育特别是自发性科学教育方面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一、走进大自然,培养幼儿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随时抓住教育契机,探究自然科学

儿童是大自然之子,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这是他们探究自然科学的最好场所。有一次在户外活动时,有一名幼儿中蹲在草地上观察起了一只蜗牛,他还时不时用小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触角。其他的小朋友很快也都被吸引了过来,有的小朋友嘴里还念叨着:“妈妈总说我像蜗牛一样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蜗牛!它到底有多慢呢?”大家一边看一边讨论着,每个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蜗牛平时吃什么?菜、米饭、粥、馒头、青草?”“蜗牛爬得慢还是乌龟爬得慢?”“蜗牛爬到木条上去了,快看那是什么?”“蜗牛有眼睛吗?”“蜗牛有牙齿吗?”“蜗牛有腿和脚吗?”“蜗牛爬到树叶上时,会不会掉下来?”孩子们对蜗牛生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研究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口中确实经常提到“蜗牛”,这也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原因之一呢。抓住这次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拿放大镜来观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并进行讨论。很多孩子都从教室拿来了放大镜,并不断靠近蜗牛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近距离观察,以了解它的身体结构和外形特征。户外活动时间结束了,孩子们回到教室后仍然讨论着。最后我们带领孩子们一起饲养蜗牛。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教师从孩子们关心的问题入手,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深入观察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当孩子们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时,教师会引导孩子们运用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通过不断猜想与反复验证,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厚,也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主动探究,进而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科学教育资源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使科学教育更具有生命活力,我们要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着手,不断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发展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如春天来了,小树发芽、花儿开放了;秋风一吹,树叶儿变黄,悄悄落下来,这一切都是使孩子们感到好奇,以此作为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学活动能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究兴趣。幼儿年龄小,他们对事物感到好奇,却不擅于弄清楚现象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而不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式进行科学教育。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孩子们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也在经历了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发展其初步的探究能力。如在美工区“千变万化的云”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形状的云,可是他们不知道云的变化是靠什么实现的。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注意到天空中漂浮着许多白云,风一吹,很多云彩快速地飘动着,有的在形状上不断发生变化,这不是对孩子们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资源吗?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抬头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并思考是什么让云朵的形状“千变万化”。在经历了几次观察天空中的云朵的探究过程后,孩子们发现“云朵千变万化需要风来帮忙”。

二、走进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中,孩子们会对很多现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有一次,白天在幼儿园用磁铁吸着铁块儿玩的毛毛(化名)回到家玩起了一个圆形的小磁铁,可是不小心小磁铁掉到了地上,到处都是缝隙,她根本找不到磁铁到底掉到了哪里,她灵机一动,跟妈妈要了一个铁的晾衣架,一边到处转悠,一边说着“吸吸吸”,突然就听到“啪”的一声,小磁铁“蹦”到晾衣架上来了。妈妈看在眼里感到非常惊讶,并问到:“毛毛,你怎么知道用这个办法的?”毛毛自豪地说:“我在幼儿园让磁铁吸过铁块,它们是好朋友!不过,妈妈,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呢?为什么晾衣架没有磁性呢?什么是‘磁’呀?”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经常把家长给问住,这次毛毛的妈妈也被孩子给问住了。但这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时机,因为孩子兴趣强烈,可以主动探究,能够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于是毛毛妈妈开始向教师求助,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毛毛妈妈很快知道了如何回答毛毛提出的问题,以及怎样引导孩子继续探究磁铁的“磁性”。在妈妈的陪伴下,毛毛和妈妈一起搜集与磁铁及磁性有关的资料,共同寻找答案。最后,妈妈还把家里的缝衣针拿出来,和孩子一人一个开始动手操作,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毛毛和妈妈很快都把缝衣针变成了简易的指南针。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不但可以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还有利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的生活化。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将生活融入其中,不但可以使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幼儿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有机整合,也有利于孩子们已有科学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与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习惯,在自然而然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总会遇到一些自然现象,总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而且是在好奇心地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用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种种猜想并获得答案。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探究的平台,你会发现他们的问题源源不断,如:为什么炒熟的菜和图画书上的菜不一样?为什么苹果这边是红的那边是青的?为什么……孩子们虽然未来不一定都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教师和家长应该擅于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擅于引导他们探究,不断追随孩子们探究的脚步,捕捉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户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教育的契机,可以让幼儿教育更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与封闭的、静态的科学教育活动相比,户外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更容易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也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从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出发开展科学活动,可以有效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培养幼儿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黎晓敏.浅析幼儿自然科学意识的培养.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11):168-169.

[2]付玉花.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7(7):77-77.

[3]雷飞飞.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明日风尚,2017(9):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