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扶贫产业的关联性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3
/ 2

“非遗”传承 与 扶贫产业的关联性 浅析

曹晓琳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 陕西省 安康市 725000

摘要:文中主要以安康市汉滨区为例,首先分析了“非遗”传承以及扶贫产业概念,随后就构建“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关联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包括精准定位非遗助力扶贫目标、就现有资源进行产业优势发展、强化“非遗”传承人能力、注重“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关联发展的协同创新,最后,提出了“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联合发展策略。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扶贫产业


一、“非遗”传承、扶贫产业概念分析

(一)“非遗”传承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其是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内容所制定的,其在表现形式上,囊括了各类实践、表演、意识形式甚至是知识体系,且专业技能相关的工具、文化场所、实物也同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1]

(二)扶贫产业

以市场发展方向作为向导,将经济效益作为核心,将产业拓展设定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扶贫产业的核心意义和价值[2]。产业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提升,而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经济收入增加提供渠道,是扶贫产业长时间以来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一项内生发展机制,同时也是激发贫困当地发展活力的一种重要举措,从根源上促进脱贫的前进步伐加快。

二、构建“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关联发展模式

(一)精准定位非遗扶贫目标

安康市汉滨区地处秦岭以南,其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得到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历史经历使得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具地域特征。针对此种状况进行非遗扶贫发展目标的定位时,应该将目光集中在刺绣这一技艺传承与扶贫产业联合方向上,其中汉滨刺绣是最为适宜的“非遗”传承项目。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为当地绣娘创造良好的刺绣技能提升空间,例如面向央美、广美等高等院校中聘请刺绣领域中的研究专家,帮助当地非遗传承人提升自身技能,为后续的扶贫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就现有资源进行产业优势发展

安康地区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是其将“非遗”传承与扶贫产业相关联的重要依据,在这一基础上,针对现有资源进行产业发展优势塑造十分有必要。一方面,可以注重当地“文化+产业”联合模式的构建,由政府部门带领当地女性进行刺绣技能培养,并通过招商等形式将绣娘们制作出的成品通过订单预定的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售卖,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电商销售模式,扩大销售范围,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将构建“文化+旅游”这一“非遗”从传承与扶贫产业相关联发展模式,借助当地特色旅游的优势,将“非遗”充分融入到旅游中去,借此推广汉滨刺绣文化,借此实现扶贫目的。

(三)强化“非遗”传承人能力

“扶贫”的意义并不是仅浮于字面上的“给钱”行为,而是应该在保障这一基础的同时,提升扶贫地区人群的整体文化认知和知识眼界。在这一基础上,想要确保扶贫目标的最终达成,有效就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自身的专业技能加以提升十分关键[3]。与以往相比较,安康当地的绣娘在进行“非遗”产品制作时,通常是依赖于祖辈传递和遗留下来的针法、技巧制作绣品,对于秀法、秀技方面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针对此种状况,扶贫部门应该积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传承人的刺绣能力从爱好转化为职业,最终促进扶贫产业的进步和哈密经济水平的提升。

(四)注重“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关联发展的协同创新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行过程中,安康地区在“非遗”传承方面享受了较为有利的政府扶持条件,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但是在扶贫发展方面,两者之间目前并未形成良好的关联性,导致现有的扶贫项目与“非遗”传承两者之间均未达到理想状态。在这一基础上,将两种产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实现双方发展的协同创新十分关键。在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将“非遗”传承中将更多更具现代化的刺绣作品设计理念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去,借此培养安康当地“非遗”传承的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创造为当地的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三、“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联合发展策略

(一)发展安康当地绣娘人才团队

在刺绣人才团队的培养方面,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通过对安康当地政府部门的牵线,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当地文化企业与手工制作领头人之间合作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的分批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参与培训的人才需要确保自身在日常工作拥有良好的表现。其二,有效与安康文化产业相关协会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输送2000名左右的刺绣人才进行秀技熟练度提升培养,借此提升安康“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水平。其三,文化部门可以充分与扶贫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合作,在安康当地开设一个“非遗”技能传承培训机构,该机构面向陕西省内各地区“非遗”传承人提供入学机会,进一步壮大安康当地绣娘人才团队。

(二)积极与行业大师之间进行合作借此扩大产业传播范围

相对于更具商业性质的产品而言,“非遗”产品在题材以及种类方面的优势并不大,并且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也比较低,导致此现象出现与产品工艺不高之间有很大关联性,在加上存在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安康当地“非遗”作品传播不足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基础上,积极与行业大师之间进行项目合作,是提升本地产业及作品传播范围的关键路径。首先,可以面向全社会聘请行业专家和“非遗”大师,通过与其沟通构建一个具有流动性的工作室,虽然在人才管理上具有流动性,但在工作室管理方面采用固定模式,即以本地特色为主,进行全新“非遗”产品的开发,有效引进大师所带来的的新工艺和新刺绣技艺,最终实现本地“非遗”产品的创新,助推扶贫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

(三)加强当地传统手艺产业园建设力度

在进行扶贫产业发展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时,可以专门划分出一个区域,用以进行“非遗”产品研发和创新,在产业园内,充分将包括生产、加工、对外销售以及展览、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区的设定,还应该将其纳入到未来陕西省整体城市旅游产业中的重点观光路线中。另一方面,传统手艺产业园的建设目标设定上,应该面向成为全国范围内自治区传统工艺发展基地的建设目标发展,争取在2年内实现产业园经济产值达到整个陕西省的65%。

(四)做好本地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拓展

在进行安康市汉滨区的特色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展时,可以通过手艺年度大赛的形式推进,借助大赛举办的热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目光,为当地的传统工艺以文化产品输出提供更多的路径,同时也是一种对于“非遗”有效传播,使得更多人增加对于“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此外,还可以在陕西省建设专售“非遗”产品的批发市场,通过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销售模式面向全国发货销售,积极与多个平台之间进行合作,进一步增加当地“非遗”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完成扶贫产业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展开能够发现,在进行扶贫产业发展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将其与“非遗”传承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关联性,不仅能够有效就现有的扶贫工作开展质量加以提升,增加地区产业经济效益,同时对于“非遗”的推广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更是对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一种肯定和宣传,增加“非遗”产品本身的知名度,实现地区脱贫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助推经济实现全面增长。

参考文献:

[1]卢媛媛.新时代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8,No.120(10):48-52.

[2]黄璜.非遗扶贫背景下的湖南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对策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8,299(35):244.

[3]孙祺童.用剑川木雕实现技能扶贫,文化传承双丰收——看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如何进行非遗专业建设[J].职业,2018,000(0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