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2

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的影响

赵汝良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金沙小学 528223

摘要:体育锻炼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对其智力发展、学业成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是促进个体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身心健康个体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知识探究,并且大脑发育需要适度的运动刺激。本文主要探究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的影响,并提出优化体育锻炼的策略,以期为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提升学业成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锻炼;智力发展;学业成绩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锻炼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小学阶段是知识启蒙、开发智力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适度组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不断提升其学业成绩,引导学生为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1. 体育锻炼影响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的科学依据

(一)健康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英国教育家洛克明确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一直以来,体育锻炼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都是教育关注的重点。健康是促进学生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身心健康餐可以对一切充满激情与活力。个体的智力是人脑功能的直接体现。相关研究表明,智力是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物质组成。而且在人的大脑中有一百四十亿脑细胞,其中九十二亿脑细胞集中在大脑的表面层,这些脑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这些物质的运动直接影响着人脑的工作,物质运动状态越好,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储存就越灵活,有助于智力发展。此外,个体进行思考、记忆主要依靠大脑。在进行脑力工作时,大脑会消耗较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为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小学阶段,学生生长发育快,良好地身体素质是成长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能够满足小学阶段智力发展的需求。

(二)体育锻炼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手段

小学阶段是个体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力度、速度等多个因素,从而对动作作出精确地判断。并且较强的感知力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及时性,对提高反应速度具有积极影响。记忆能力对智力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记忆是对接受到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后,储存在大脑中。由于学习深度和智力发育水平的不同,记忆能力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依赖于人体的思维发展,思维也会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一定发展。锻炼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某一个动进行分析,并在反复训练过程中加深记忆。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眼睛、耳朵等器官较为敏锐,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也比较强。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大脑正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运动促进左、右脑的发展,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质量。

  1. 体育锻炼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升学业成绩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多元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智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升不只是依靠单纯的体育训练,还需要技能知识的掌握、文化素养的提升。小学生正处于系统接受体育锻炼的初始阶段,因此,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精选教学内容,开展多元训练。

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涵盖耐力、力量、速度、反应能力以及柔韧度等多个方面。不同内容的体育锻炼对个体的身体发育的影响不同,并对全方面、多角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得学生从小对体育锻炼树立正确的认识。并在掌握技能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例如在短片教学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跑步的正确姿势,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讲解,深化认知。再如学习小篮球时,学生普遍认为运球动作较难。这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反复训练动作,这样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体育锻炼兴趣。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运球训练的游戏,使得教学内容趣味化,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运球能力。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开阔性、生成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体育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体育的名人故事、发展史等,增强体育课堂的教育性,使得学生在拓展视野的同时提升素养。而生成性主要是指在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例如在雨天过后,操场可能小面积的积水,教师将积水作为障碍物,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跑,使得乏味的热身环节增加趣味性。

(二)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控体育锻炼强度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会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抹杀个性,不利于培养个体的创造能力。同时,由于体育锻炼没有充分兼顾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提升需要适度体育锻炼对大脑进行刺激,并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身体素质,使得身体能够为人脑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这就要求体育锻炼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控锻炼强度。

例如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基础能力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并作出科学分析,而后开展分层教学。从性别以及兴趣爱好来看,男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并且部分男生平时有打篮球的习惯,掌握简单的篮球技巧,能力水平高于一般学生。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不同难度的训练内容,这样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一定提升。同时,考虑到女生兴趣降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游戏,激发女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分层教学能够确保课堂参与度,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高身体素质,为智力发展提供保障。而且小学年龄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敏感期,训练强度较弱不利于开发各方面能力,强度过高又容易伤害学生身体,因此,教师需要合理把控强度。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运动计划,通过长期的坚持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学业成绩提升。

(三)学校监督、家庭参与,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

通过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提升学业成绩必须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锻炼要科学化、合理化。学校虽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两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缺一不可。因此,想要切实发挥体育锻炼的作用应做到学校监督,家庭参与,使得体育锻炼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上述提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性制定运用计划,通过长期的坚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且体育锻炼有一定难度,消耗体力,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是长时间的坚持比较难。比如晨间跑步,上学期间几乎每位学生都能坚持,一旦放假基本就会停止,除非家长可以监督学生起床锻炼。由此可见,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性。当教师制定计划后,需要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如通过微信打卡、运动反馈表等了解实际运动情况。还可以布置一些家庭运用项目,让家长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学习生活形成期待,提高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业成绩提升。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与小学生智力发展、学业成绩提升有着紧密联系。身为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并积极展开实践探究,不断探究有效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从而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培育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博.亲子体育运动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J].体育师友,2016(3):53-55.

[2]李凌姝,季浏.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9):82-90.

[3]宋爱华.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8):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