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初探《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丁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712100

摘要:《庄子》寓言中塑造了较为丰富的孔子形象:作为道家思想传播者的孔子形象;脱离物质载体的束缚,看得根本的智者的孔子形象;作为被批判的孔子形象以及向老聃问道,接受道家思想的孔子形象。与孔子的本源形象相比,《庄子》寓言对孔子形象进行了异化,其原因表现在:利用了孔子与老聃之间的历史渊源、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以及孔子形象本身的可塑空间。

关键词:《庄子》 ;寓言 ;孔子形象 ;异化

在中国寓言史上,《庄子》占有极高的地位。寓言具有故事性和寄托性等特点,《庄子》中借他人之口来表达思想的故事符合寓言的文体特征。在“借他人之口”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多次出现在了庄子的笔下。《庄子》中的“孔子”因作者的说理需要、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且复杂的形象。

《庄子》全书七万余言,共三十三篇,有寓言二百二十七则[1],其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的寓言共有四十一则,占寓言总数的18.5%。这四十一篇寓言分布于《庄子》一书的十八篇中,约占《庄子》总篇数的55%,换言之,《庄子》一书中有一半以上的篇目中出现了孔子形象。

一、《庄子》寓言中孔子形象分类

在庄子和韩非子笔下关于孔子的寓言中,塑造出来的孔子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多变性和一定类别倾向的。

庄子刻画的孔子形象大致可分为道家思想的传播者、道家思想的接受者、智者形象和被故事中人物嘲讽这四类形象。

在《庄子·大宗师》中的“颜回坐而忘形”一则,便塑造了“道家思想的传播者”的孔子形象。讲述了颜回在孔子的教导之下,最终做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即所谓“坐而忘形”。这种无所依待,万事皆空的思想境界正是庄子所言的“大道”,且在本则寓言的最后,当颜回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孔子感叹“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孔子感叹颜回真是值得教化而贤明的人啊,我孔丘愿意追随在你之后。一方面保留了孔子谦虚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孔子作为智者,而对道家的“大道”如此推崇和追随,对于读者而言,定能更加深刻地接受,就现在看来,庄子的笔法也甚是巧妙,以孔子的反应来加强其思想的传播。

《庄子·寓言》篇中的“庄子谓惠子”一则,塑造出了“智者”的孔子形象。庄子与惠子谈论孔子,最后说“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从侧面去烘托孔子的高大形象。《庄子·田子方》中的“温伯雪子适齐”,温伯雪子懂得礼法和道义,孔子一眼便看出了他是有道术之人,便也无需多言,这让他的弟子狐疑而询问,也让读者得知缘由而惊叹其大智慧。

《庄子·人间世》中的“接舆狂歌”一则,就讲述了孔子遭到楚国狂人接舆的嘲讽的事。接舆歌曰: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以相当尖刻的语言讽刺孔子,说你的德行怎么如此的败坏呢?未来的世界不可等待,过去了的也不可追回了,天下太平时,所谓圣人就成名了,天下大乱时,圣人就应运而生。现在这个时候对待人哪里还需要道德啊![2]最后的“已乎!已乎!”、“殆乎!殆乎!”和“迷阳!迷阳!”三处反复,语调极为慷慨,极言接舆对孔子的失望和嘲讽之情。但这则故事并非庄子杜撰出来的,在《论语·微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基本事件和人物都是吻合的,差别在于,作为儒学的专著《论语》则需要顾忌孔子的声名,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这则故事表达的不再是接舆对孔子的无情讽刺,而是劝说,即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了的事已无法劝阻,而未来的事还可以防范。[3]而庄子则将接舆的批判表达得更为淋漓。

《庄子》中“道家思想的接受者”的孔子形象呈现出虚心求教,毕恭毕敬的特点,并且最终都是对传播的道家思想全盘接受,表示受益匪浅。例如《庄子·天运》中“孔子行年五十有一”、“孔子见老聃语仁义”、“子贡见老聃”、“老聃谈六经”四则寓言都讲述了孔子或其学生向老聃求教的经过,老聃分别向孔子讲述什么是道、什么是仁义、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实质和什么是六经等问题,孔子听了老子的讲述后,或是“过去三日不谈”,或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子贡则是“蹵蹵然立,不安”。这些反应都表明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使儒派师生都感触颇深,甚至是以智慧著称的孔子都要闭起门来消化很久。

  1. 《庄子》寓言异化孔子形象的原因

与孔子历史形象相比,本是宣扬“仁、礼、德、人本”的孔子成了《庄子》寓言中宣扬道家自然无为,无所依待思想,不断批评自己的学生,反思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虚心向老聃求教,并因为自己的礼制思想屡屡受到批判。这与历史记载中真实的孔子形象大相径庭,原因上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庄子自己的原因。

《庄子》改造孔子形象与孔子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之间有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记载了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起去周学习礼的事。那么在《天地》、《天运》篇中关于“孔子问于老聃”的情节就因为上述史实而存在了合理性,孔子的确问道于老聃过,所以有史实支撑的基础上的创作更具信服力。基于史实的创作,庄子一直奉行得很好,例如《接舆狂歌》这则寓言在《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庄子笔下的这个故事的讽刺性更强一些。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我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学派的思想影响超过孔子。其主要思想内容包括:“仁”的学说、提倡“礼治”、 提倡“为政以德”、重“人治”,轻“法治”等[4] 。而在《庄子》寓言中,孔子俨然成了主张道家思想的信仰者,还不断反思自己原来“仁”、“礼”的思想的错误。这种几乎是背道而驰的异化程度令人讶异于作者的大胆笔触,也反映出庄子以传播自己思想为出发点的主观原因。

而就孔子本身来说,作为被塑造形象,是作者添加了自身的主观思想以及多种艺术手法的产物,而塑造的过程中也关系到被塑造的客体本身的可塑造程度。就孔子这一形象而言,孔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极高,影响深远,使得庄子在选择这个“传播使者”时,更倾向于说话做事被关注和有相当名望的人,这是孔子形象所符合的第一点。第二,孔子一生的经历是相当丰富的,他是一位积极入世却终究未能实现其抱负的失意的政治家。司马迁总结孔子一生政治历程,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不遇”。[5]纵观整个的《史记·孔子世家》,自孔子二十出头时担任仓库的小吏开始,他就正式进入仕途,随着年岁的增长,其才德也是越发的丰富,但却一直处于辗转各国之间的状态。他离开鲁国前往周学习,又回到鲁国,然后因为鲁国动乱,到齐国,成为高昭子的家臣,刚站稳脚跟,又因臣子向齐景公进言,景公疏远孔子,孔子请辞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四十二岁的孔子开始为鲁定公效力,一直到孔子五十六岁,这十四年孔子可以说是成绩斐然,鲁国的强大让齐国很是惶恐,便设计使孔子离开了鲁国。于是孔子来到了卫国,但并未久待,又到曹、宋、郑、陈……这丰富的游历经历为孔子形象的创造者提供了极大的素材和塑造依据,例如关于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这件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庄子在其寓言中便有所使用。



《庄子》寓言中塑造的丰富多变的孔子形象反映了先秦散文创作的灵活性,读来颇有生趣,通过统计、研读和分析,对孔子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庄子创作之机变。同时,对于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异化现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吴小洪.《庄子》寓言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4:P67.

[2]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P9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P193.

[4]孙国华.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P584.

[5]高庆峰.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