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3

“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谢盛嘉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设计学院,广州 51145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能。近年来,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提升,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信息化已经内化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在生产要素,国民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1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问题

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支撑和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产业需要靠科技和创新来驱动,职业教育和高素质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精准对接信息产业岗位需求,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类专业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但当前的校企合作尚存不足。

1.1合作目标:学校希望与企业合作,但是师资及学生的需求不能助力企业发展,双方利益需求吻合度差异大,企业动力不足。[1][2]

1.2课程建设: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职责标准有差异,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标准要求落后,设计能力、工序标准严重低于企业的要求。[3][4]

1.3师资建设:教学双师队伍建设问题,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院校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来源于企业的教师脱离一线工作岗位后,没有经常到企业实践,知识结构与企业新技术应用脱节,无法胜任专业教学发展要求。[5]

1.4实训建设:学校教学场地、实训设备、工作任务、产品数量及操作规范等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与真实工作过程项目实施有差异化。[6]

1.5就业状况:岗位适应性差,专业对口率低,岗位专业知识薄弱,工作角色转变时间过长。

2 “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对象,构建起“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解决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与陈旧的职业教学理念与现代企业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匹配问题。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处理工程技术人员、客户服务管理员,能够从事数据处理与存储、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咨询与调查、营销与客服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对接管理系统实施工程师、商业工程师、信息化技术支持、客户服务管理员等职业岗位。

我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众多企业有着多年的校企合作基础,已经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共同构建的“虚实共生、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它既不是传统双主体办学,也不是单一用工关系,而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新型关系,是以实体学校和企业为依托,跨区域、综合性的共同互助管理、教学、技术提升的联合体,是校内教学实践的延伸和汇聚,来实现企业和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由校企共同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企业工作岗位,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实施单元,明确校企双方在育人过程的“责、权、利”,企业提供“观摩项目-训练项目-真实项目”协助学校开展项目化教学,校企项目化双师团队有效保障“岗位标准化+教学规范化”,学生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方式进入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的角色转换,完成“技能、素养、知识”综合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完成学生的全程培养,学校以“研发技术服务、合格学生输送、产品市场转化”助力企业发展,校企共创“课程共建、团队共组、项目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双赢合作局面。

5fbf561690a7d_html_4b6b083ac2b72a7c.jpg

1.“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2.1 “工学深度融合教学”为切入点

聘请合作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对接企业岗位职责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的“职业素养定位、职业能力定位、专业培养定位和职业发展定位”,重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配套。界定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推动校企优势互补,共建“虚实共生”的实训平台。

2.2 “工学交替常态化”为基础

由企业承担《业务流程应用》、《协同平台功能应用与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学,在第四个学期成建制到合作公司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完成为期4周的实训后回校继续后续课程,第五学期完成《企业摸岗训练》课程后再次进入企业实践环节,形成"工学交替常态化"。

2.3 “培养方式实战化”为重点

依据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设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实训环节的内容将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将项目设计的构思、设计、制作、展示等各环节作为教学主线,使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熟悉完整的产品化流程,在实操过程中抓住真实而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训全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岗位管理制度,必须按照企业产品标准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强学生对信息化行业产品标准的认识,实现教学与生产转换常态化。

2.4 “教学团队互助化”为支撑

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后,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员工导师,员工导师依据企业生产管理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岗位标准;开展实训教学指导工作。同时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伴随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协助员工导师进行教学管理,相互提升管理、教学、技术等能力,保证实训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专业教师企业锻炼必须完成“4个1”任务(扎根1个岗位,把握1个方向,深入1个项目,做好1个展示),校企共同培育“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双师队伍。

5fbf561690a7d_html_cdf838f47de31954.jpg

2.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

2.5“角色互融深入化”为手段

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考核管理,教师、学生必须完成从教、学到职业岗位角色转换;通过现实场景的言传身教,把企业的生产标准、生产工序的有形到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的无形融进职业环境教育中,使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匠心、匠德、匠艺”精神塑造,解决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从心态到技术脱节的问题。

2.6 “评价标准市场化”为方式

根据工作岗位标准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按照生产工序标准进行设计制作,产品检验标准按照国家及国际标准验收,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支付与企业员工同样的报酬,体现学生职业价值和劳动付出,形成“出勤、标准、市场”评价体系,以市场化评价标准检验教学成果。

5fbf561690a7d_html_bf0ec6aee7b4402a.jpg

3. 评价标准市场化

3 结语

建设“虚实共生、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校企双方面对现在企业信息化产业中高职教育不足以支撑行业创新驱动,现有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一定壁垒的现状,共同构建一个跨界的“虚实共生”的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有效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有效解决校企合作项目引进难题

“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是面对现在信息产业高端人才迫切需求,高职教育不足以支撑信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而提出的,建立精准对接工作岗位群的“校企合作工作室”,发挥“校企合作工作室”的主动能动性,教学管理时间灵活匹配企业工作时序,校企双师团队通过“岗位标准+教学规范”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机制、措施上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研发周期与教学安排不一致、师资匹配等影响校企合作项目引进的关键问题,以“合格人才,市场产品”筑巢引凤,激发企业共同参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热情,有针对性围绕职业岗位导入合作企业真实项目,真正实现企业项目与课程教学融合,开创了校企合作与学校工作室深度合作促进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3.2 有效解决工作室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动态衔接

“校企合作工作室”精准对接职业岗位群,按照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行业动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进行循环迭代,通过工作室项目化课程持续不断的改进每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岗位标准动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对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依托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全程贯穿,实施“专业项目为主线、职业素质为主导、培养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促进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从基础教学迈向信息产业链中高端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3.3 有效解决基于岗位群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重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岗位群全面认知,专业岗位强化训练,职业岗位精准培养”的系统教育,具备能够在信息技术岗位群的职业迁移能力,适应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提升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晓明.行业企业“视角”下产教融合内驱力和政策推动研究[J].科技风,2020 (30):121-122.

[2]王姣姣,朱雅乔,吴亚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 (20):81-82.

[3] 全胜跃.在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7(32):75.

[4]郭筱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山西农经,2017(18):111.

[5]朱昀.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8):254

[6]吴薇.职教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7):159-160.



【摘要】

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素质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精准对接信息产业岗位需求,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类专业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本文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工学深度融合教学”为切入点,以“工学交替常态化”为基础,以“培养方式实战化”为重点,以“教学团队互助化”为支撑,以“角色互融深入化”为手段,以“评价标准市场化”为方式的合作体系,构建“虚实共生、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促进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这种模式上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提升,为企业信息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