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向垚林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165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新生儿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所有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与主要因素。结果 两组新生儿经对比分析,观察组新生儿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肿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人数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各研究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方程分析得知,硬肿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有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肿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其中硬肿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或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症,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从而改善新生儿预后效果,继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危险因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肠黏膜损伤,导致小肠结肠组织发生坏死或弥漫性炎症[1]。其发病因素主要与肠道供血不足、饮食因素以及细菌感染有关,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以便血、腹胀为主,病情严重时,亦可并发败血症、休克等,极大的威胁了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营养支持、血小板输注以及抗休克等[2],虽然临床治疗大大的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新生儿而言,其预后并不理想[3]。基于此背景下,我院对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为后期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有力的依据,用以提高预后效果,具体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对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165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新生儿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即治愈新生儿为观察组,预后不良为对照组,预后不良包括死亡、放弃治疗等。两组新生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1.2方法

将所有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合并症以及临床指标等,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与主要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使用X2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 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单因素分析

两组新生儿经对比分析,观察组新生儿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肿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人数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各研究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单因素分析(n/%)

单因素

对照组(n=82)

观察组(n=83)

X2

P值

PCT增高

53(64.6)

38(45.8)

5.115

<0.05

电解质紊乱

21(25.6)

10(12.0)

4.643

<0.05

血小板减少

18(22.0)

8(9.6)

4.423

<0.05

腹膜炎

37(45.1)

21(25.3)

6.510

<0.05

高血糖

50(61.0)

35(42.2)

5.091

<0.05

硬肿症

26(31.7)

14(16.9)

4.946

<0.05

休克

8(9.8)

2(2.4)

3.910

<0.05

代谢性酸中毒

22(26.8)

11(13.3)

4.751

<0.05

2.2 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多因素分析

经回归方程分析得知,硬肿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表2 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

β

统计量

P值

OR

95%CI

硬肿症

3.548

5.137

<0.05

10.462

1.452-104.233

休克

2.472

4.238

<0.05

17.374

1.748-211.264

Bell分期

2.163

4.573

<0.05

26.385

4.381-176.351

代谢性酸中毒

3.471

5.372

<0.05

46.364

1.462-1475.284

3.讨论

降钙素原(PCT)是由人类的肝脏产生,归类于具有免疫防疫特性的钙结合蛋白家族,是人类重要急性期反应蛋白[4],若新生儿感染细菌、真菌以及脓毒症等时,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可上升到正常值的千百倍,增长倍数与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比[5],所以降钙素原对很多疾病的发展和诊断具有辅助作用。本研究显示,两组新生儿经对比分析,观察组新生儿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肿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人数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各研究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方程分析得知,硬肿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有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肿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其中硬肿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或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症,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从而改善新生儿预后效果,继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熊小琴. 影响足月和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20.

[2]范文婷,廖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手术时机对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06):679-682.

[3]邓晓丹,许天兰.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19,43(09):1381-1383.

[4]崔冠华,练涛峰,樊亮,杜酉寅,周鸿杰,陈锋顺,黎惠婷.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时机研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9,19(03):264-267.

[5]刘旭.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