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心理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4
/ 2

浅析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心理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李莎莎 桂宝清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实验目的:探讨以小组为单位的心理护理模式在综合医院慢性病人中的构建和实践。实验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慢性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查。实验结果:抑郁出现率百分之四十以上,焦虑出现率百分之三十,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百分之二十以上。结论: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心理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

关键词:心理护理 综合医院 慢性病

引言:

一般来说,慢性病被定义为病程较长、发展较为缓慢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骨关节病、精神疾病等等都属于慢性病的一部分。在这样长时间病痛的折磨之下,病痛更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再加上大部分病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认知不足,并不重视心理疾病的严重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躯体化,让疾病更加严重。近年来,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据调查,在慢性病人身上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会对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受到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恢复速度变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慢性病的致死率。

根据有关的学术成果表明,以小组为单位的心理护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人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从而更好地改善治疗效果。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实践,对这种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况

  1. 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G市M医院在2014年十月到次年九月十三个不同科室的因慢性病住院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病人年龄不小于十八岁,自身具有较为清醒的意识,住院两天以上的患才会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另外,笔者在进行实验之前,保证病人及其家属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相关伦理审查单位的批准。

需要注意的是,有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等对心理障碍有改善作用的药物的患者、有严重语言、视听等障碍的患者和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要被本次研究排除在外,由于他们自身的特殊性,无法成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1. 如何构建心理护理模式

首先,要对小组组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虽然护理工作者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知识,但是这些指出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以小组为单位的全新护理模式的需求。具体而言,要选出能力优秀的若干组员取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最终获得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与此同时,也要积极的邀请精神方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座,让护士们获得更多的有关焦虑和抑郁的专业知识,从而建立更为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小组内部,也要定期的进行培训,将典型的兵力进行集中讨论和分析,从中获取狐狸经验。

其次,要明晰护理小组的工作职责。小组要在医院护理部的领导之下,通过定期的培训来让护士拥有更高的心理护理水平;要定期在小组内部召开工作会议,从而及时的对目前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展开探讨,从而有效的做到对护理效果的提升;也要定期的对护士的心理护理水平进行考核,确保护理小组的高素质。

  1. 实践以小组为单位的心理护理模式


  1. 心理评估

在患者入院的初期,护士要对病人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心理状态和生理体征。只有这样在入院初期就进行充分的调查,才能和试验结束后病人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比,确保研究的效果。

  1. 护理干预

护士要依据上文之中提到的评估的结果,对不同程度的患者使用不同程度的护理手段。具体包括认知疗法、渐进式肌肉疗法和模仿学习疗法三种。并选取已经完成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为成果的病人为例子,鼓励病人之间进行分享和互助,从而调动他们配合治疗的正面情绪。另一方面,对于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一部分患者,则要让院方增加治疗手段,通过药物干预、精神科会诊等方式改善其精神状态。对于这部分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忽视应该积极的对其心理状态和体征进行记录,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

  1. 评价方法

对于病人心理状况的主要调查方法,在本研究中是问卷调查法。除了对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进行调查的SDS量表和GAD-7量表之外,也需要准备一份对病人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的问卷。这份问卷应该包括患者的所在科室、睡眠障碍史、精神疾病和受治疗史,以及患者年龄、工作、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等部分个人状况,从而更综合的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1. 实验结果

在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得出以下实验结果:抑郁症群体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并且以轻度抑郁为主;建立群体百分之三十左右,以轻度焦虑为主。这份数据可以充分证明,以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障碍出现的概率。

  1. 对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心理护理模式确实对于病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执行一段时间的分组护理后,病人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要比WHO所提供的各国平均水平要低。另外,根据相关的学术结果表明,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不断下降,社会关系萎缩等原因,相比与较为年轻的患者而言要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不光是年龄,性别也会成为造成心理障碍差异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由于女性的情绪波动往往更大,所以女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应激的影响,对慢性病的治疗产生负面效果。

然而,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心理护理模式的实践,能让各个科室在对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展现处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更为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并且通过忽视们各项心理干预措施,来全面的缓解和转移患者在治疗当中产生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慢性病的治疗工作,全方位的提高每一位患者的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廖英桃,陈敏华,罗媛容, 等.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心理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J].全科护理,2020,18(27):3653-3655. DOI:10.12104/j.issn.1674-4748.2020.27.021.

[2]李凤.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J].科学养生,2020,(8):94.

[3]李燕.心理护理对乳腺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影响[J].健康必读,2020,(2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