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主题教学情境下的单元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大单元主题教学情境下的单元作业设计

向红霞

三明市第二中学   福建省三明市   365000


摘要:“群文教学”和大单元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等概念的推行,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性越来越向系统性、科学性靠拢。那么作为教学的最后一环——语文作业,也应当紧随改革的大潮,由散碎、组合向系统性、科学性靠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立作业系统,让作业和课堂紧密衔接名,很显然在当下的教学活动,对于保障教学的完整性,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由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 大单元主题教学 系统性


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能否有效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甚至教育目能否实现、学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都会受其影响。一方面,现在很多练习册,作业的体例还是课内基础、课内文章精读、课外诗文阅读加上语言文字运用,和部编版教材的单元任务群、整本书任务系统有所脱节。结果就是学生上了课,作业却很可能不与课堂相关。另一方面,教师的重心在课堂,在完成教学群任务,受限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作业从某种程度来说,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与教学群任务相呼应的系统的作业设计就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建立与单元任务群相匹配的系统性作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准确的说,将大单元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纳入单元任务之中,建立语文作业系统,也应当成为题中之意。

何为语文作业系统?朱绍禹老师认为:“作业系统包括课文的作业、单元的作业,整部教科书学生作业的类型、题型和题量。”顾黄初、顾振彪老师认为:“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便构成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这些观点是老师们在2010年前提出来的,但是在大的方向上,对我们今天的系统作业的设计依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在单元主题和任务群教学背景下,作业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层级性、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充分体现语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导向性。

  1. 作业的系统性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单元主题教学一环的作业,二是作为整本书作业系统一环的作业。

作业的系统性体现在单元作业设计的整体环节之中。如何将单元作业设计置于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之下?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在《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的报告中提到:“单元设计既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也是课时开发的背景条件。单元设计是‘课时计划’的指引。”所以要将单元作业置于单元教学的一环,成为系统的一部分,首先得设计好系统的单元学习。明确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学习群任务、单元作业、双向细目表。单元作业就是针对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这个作业必须是能够体现教学目标,能够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并最后通过细目表考查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完成质量的。例如《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情感,那么围绕这个主题的教学目标是:领会作品的内容、情感和主旨;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作用;了解作者对情感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原因;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相应的如果我的作业布置成概括情节、描写细节、解读创作意图显然就和单元主题相去甚远了,就达不到课后巩固提升的目的。因此课后的作业就可以设计为:通过课堂学习和延伸阅读,掌握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作用和作者对情感的处理方式;能够将课堂所学的情感分析技巧,迁移运用到课后阅读鉴赏和创作中。

作业的系统性体现在整本书的作业设计系统中。单元作业内部如何体现系统性呢?这也要考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将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置于整本书的作业系统中进行设计,一个是针对单元内部的作业设计。

将单元作业设计置于整本书的作业设计系统中,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作业系统,也有助于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能力训练。一是单元作业作为整本书系统作业的一个部分,一定要明确整本书的作业应当涵盖的内容、形式、作业系统最终通过作业训练要达成的目标。再结合各单元的主题和重点,达到面全点多、各有侧重的效果。二是各单元内部的作业设计。各单元除了要分别有自己的重点,作业的难易、类型、层级、题量、核心素养的体现,都要充分展现,并将各类型作业分课前课中课后统筹安排在单元主题之下。这样,单元作业设计就能够做到既与整本书关联,又有自己的内部系统了。大系统套小系统,作业的点面之间互相衔接、各单元重点突出。这就是作业的系统性。

二、作业的层次性。

作业的层次性体现在不同环节作业的难易梯度安排、作业的形式丰富度体现、学生的创意性多样化选择三个方面。

语文作业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中集体探究、课后延展提升。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有由易到难、由单一到丰富的层次变化。课前的可以是以预习为主,为课堂的研习和讨论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中的研习作业主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课堂作业注重分析研讨,总结方法、发现规律。课后作业注重迁移运用。显然这三个环节的作业目的不同,那么作业在难与易、单一与复杂上要有区分度。

形式上,课前主要是搜集资料、理清文章脉络,单一简单易操作,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完成;课中是对比、分析、研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设计朗读配音、研讨、分析甚至表演等环节,形式多样,可以激发兴趣的同时辅助了目标的达成。课后的环节有阅读、朗读、角色扮演、改编、续写、视屏拍摄、创造等,有单人完成和组合分工完成等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理解单元主题的作业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单元作业设计还应当兼顾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

所谓的科学性是指作业的量要适中,难易度要与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相匹配、各个环节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安排要合理,作业的方式和结果呈现要呈开放性。形式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和主题、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因此,运用丰富的形式固然好,但是要明确每一种形式对达成目标的意义。不能形成堆砌,经不起科学的推敲。

时代性指的是当下的作业不能超脱学生的认知范畴,完成作业的方式不可单一古板,可以充分鼓励学生用当代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创造性的完成。比如影像、录音、其他科技技术。

关于生活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是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关照,所以作业环节也应当落实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层面。比如学习《山羊兹拉特》后,可以点播学生关注宠物们的情感、生活生存状态,学习《礼拜二午休时刻》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亲人的情感。

四、作业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具体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丰富教学手段,注重从多个层面和渠道培养学生的素养。在作业设计层面,要充分调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比如完成形式可以有朗诵、配音、歌唱、表演、视频、拍摄、阅读、写作、绘画、设计、导图、续写、改编、创作等,完成的方式可以是单人完成,也可以是组合完成。而这些作业形式、手段和完成作业的方式,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进行综合训练。

总之,我觉得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面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变革形势,应当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关注主题单元引导下的任务群设计和教学,也应当花足够多的时间多研究研究如何系统化与之相呼应的作业设计,使当下的作业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有时代性,也充满生活味,使作业真正立足核心素养,实现作业的教书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626页。

[2]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84页。

[3]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12月。

作者简介:向红霞,女,籍贯:重庆市万州区,生于1985-12

 职称:中学二级  研究生学历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