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公用配变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分析及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0
/ 2

配网公用配变 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分析及措施

刘鹏飞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介休市供电公司,山西省晋中市 介休市 032000

摘要:随着我国供电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与发展,向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是当前供电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电能质量能够被进行衡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电压合格率,电压质量的好坏与供电公司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联系。提升电压合格率,是供电公司优质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我国经济在迅速增长,末端用户在逐渐的提升对电能质量的需求。本文对配网公用配变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升措施研究。

关键字:配网;公用配变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措施

0 引言

电压是衡量供电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电压质量是关系到百姓“用好电”、“电好用”的民生问题。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用电负荷急剧增加,在部分配电台区存在着线路损耗严重、电压低、三相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用电。 特别是近年来“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大量新增的混合用电性质负荷导致了损耗直线上升,电压质量降低,给供电公司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配网公用台区末端低电压分析

(1)供电半径大。线路供电半径的选取要适宜,如果过大,导致压降增大,同时低压线路末端的电压将会下降过多。

(2)导线截面积小。如果导线截面较细,线路压降可能会大幅度上升,出现线路末端电压降低和配电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偏低现象。

(3)设备老化现象。10kV线路、低压线路、接户线、进户线或由于客户长期超负荷运行,超过线路使用寿命而导致的严重老化现象,有可能发生低电压现象。

(4)线路过载。线路负载过大,可能会出现线路压降大幅度上升和线路末端的电压降低的现象,从而造成电网低电压。此外,配电变压器的过载,使变压器的电压降增加,也会导致这一类问题的出现。

(5)配电变压器分接开关触头的开关位置不合理。由于运行管理的原因,出现配电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不合理,导致配电变压器输出低电压和末端电路电压低等问题。

(6)低压三相负载不平衡。 三相负载不合理运行时,中性线流过的电流较大,常常出现中性点电压产生较大的偏差,三相电压的变化也会出现低电压等问题。

(7)无功补偿容量分配问题。对于综合变压器台区,其无功功率传输的效率较低,导致在作业时出现低压等问题。

(8)客户超容用电。部分客户合同的需求量超过了电力容量,尤其供电半径较大时,常常会形成低电压。

2配网公用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解决措施

2.1技术措施

(1)充分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公用配变监测终端、电压监测仪、调度自动化系统,提高智能监测终端的覆盖率和完好率,对电网运行参数和用户电压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切实掌控低电压发生、发展变化情况,改以往的凭经验“抢修”低电压为现在的靠数据“管理”低电压,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实现台区低电压治理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2)加强配电变压器档位调节管理。调整变压器分接头简单易行,在平常低电压治理工作中被使用最多。在无功容量充裕并且无功基本平衡的电力系统中,改变变压器分接开关具有不错的效果,应首先采用,对这部分无功容量充足的“低电压”台区,可以采取调节档位,有效解决低电压状况。

(3)加强无功补偿装置的管理,合理配置低压无功补偿容量,更换台区内落后、破旧的无功补偿装置,确保无功补偿装置的有效使用,解决功率因数较低问题。一般情况下,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就认为是合理补偿。

(4)对于负荷密集,配变设施过载或重载的台区应首先加强负荷三相不平衡管理和负荷调整。优先采取将较大负荷转移到其它负载较小线路的方式进行改造。对于负荷难以转移的配变台区,可考虑直接进行变压器增容,或新增台区布点来解决配电变压器重载过载问题。

(5)绘制台区改造进度表,并在改造后分析效果,针对台区各分支线、分接箱和进户、接户线进行定期检查、不定时抽查,确认是否存在“卡脖子”现象,防止主干线电压质量合格,但部分进户线“卡脖子”原因导致电压低的问题,同时及时对这部分台区进行整改督办,解决低电压问题。

2.2管理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治理责任。一是成立县公司低电压治理领导小组,组织推进配电网“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突出综合治理,形成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低电压”治理专家组,加强“低电压”治理措施科学性的指导工作。三是健全完善常态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分析与研讨,提出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的应对措施。四是加强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开展综合治理措施的试点,总结治理措施的综合应用经验和效果,加以改进、完善和推广应用。

(2)编制治理工作方案,摸清家底,健全档案。县公司开展供电电压质量摸底调查,掌握低电压现状,建立低电压客户明细档案,并动态维护更新。建立以变电站供区为对象、中压线路为单元、配电台区为单位的诊断分析模式,梳理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原因,按照问题表象的五个层面,对分析对象、单元、单位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3)坚持配网精益化管理。强化各专业分工协作,生产、营销、建设等专业部门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在配网建设、生产运维、营销业务、需求侧管理等方面,协同开展工作,提升农配网建设运维管理水平。加强“低电压”监测,充分利用现有的配变自动化监测系统,在高峰时段对配变重(过)载情况监测,及时对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配变进行调整,发现有新的“低电压”台区,及时滚动列入“低电压”整治计划。

(4)结合农配网现状强化科学规划与设计。在规划工作中,优化增加变电站和配变电源布点,合理、超前预测农村地区负荷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变电站的选点和线路路径,缩短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农村地区配变选址应选择在负荷中心布点。在设计工作中,导线截面的选配,尽可能留有一定负荷裕度,考虑集中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素,推进电压监测点的建设,做到不间断的监测电压质量。

(5)持续推进农配网改造升级。完善项目库建设,将“低电压”治理工程项目作为急需项目优先列入项目库;严格落实公司配电网“低电压”治理技术措施,加快推进“低电压”整治。结合电网规划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将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作为农网改造的重中之重,尽快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有重点、分步骤加以实施,尽早解决中、低压现存的长距离、重过载、卡脖子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提高农网装备水平。

(6)加强对低压用户的管理。一是结合营销管理,采取在营销业务系统中标注单相用户所接相别,统计分析分相用电量,及时调整单相用户所接相别,控制三相不平衡度。二是加强低压用户负荷需求管理,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及装设综合检测仪,收集配变及低压用户负荷情况,开展特性分析,为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三是结合营销管理系统,优先对低电压配电台区开展配变综合参数实施监测系统改造,全面掌控低电压配电台区运行情况。四是开展台区用户错峰用电管理,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型加工等较大负荷用户错峰用电。

3.结束语

配网公用配变台区末端低电压治理,从技术角度注重供电能力、电压质量的提升以及无功功率补偿措施的应用,在管理中要重视日常监测维护管理,为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伟强.电力线路配网管理和低电压综合治理分析[J].科技风,2019(31):166.

[2]巨洪军.探析农村配网低电压现象与综合治理[J].农村实用技术,2019(10):72.

[3]黄长军.农网“低电压”治理措施探析[J].农村电工,2019,27(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