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浅谈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

何洪林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通安畜牧兽医站 615131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从多方面对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应用

水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粮食作物, 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种植都以水稻种植为主, 其稳定的产量关系着国家粮食生产的安全,因此需要大力应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并做好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如此才能有效保证水稻的优质、高产。

1 水稻种植的主要要点

1.1 科学选择育苗

选择更为适合的水稻,是整个水稻种植在育苗作业的关键任务。水稻的品种需要根据种植的环境实际情况而确定,做到“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同时,农户要加强育苗期间的田间管理,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床土的压实,促进稻苗健康发育,但需要充分控制好土壤的紧实度,切忌过于紧实的情况发生。最后,还需要把控好有机肥与土壤之间的比例,控制土壤酸碱。

1.2 播种前的准备

为了后续的播种成效良好,种植者需要有效测试稻苗的发育情况,可将种子在温水中预先浸泡超过 4 个小时,再将其放置在专门的器皿之中,对其发芽的情况做出判断、观察,在种子的平均成活率超过八成,再进行具体种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在浸泡种子前做好晒种处理。该举措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种子的活性,但晾晒时间不得超过三个小时,以免产生副作用。其次,需要搭配专门的盐水浸泡种子,水的温度保持在 12℃左右,通常浸泡时间在 8 天左右。

1.3 整顿稻土

区别于其他的农作物生产,水稻的种植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种植前要做好翻土工作,翻土要根据过往经验实行,通常在 20 公分上下为最适宜深度。同时还要搭配一定如旋转翻土等整地工作。通过翻土的工序能够使得土壤中充分混合养分、水分和其他热量物质等,为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奠定殷实的基础。在整地中如若发现较多的杂草,也可以将其一并用农药处理[1]

1.4 合理确定栽植密度

对水稻种植工作而言,其最终产量与其密植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需要科学分配水稻的种植密度。农户需要充分考量自身田地的土壤肥力,确定水稻种植的营养吸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土壤肥力较好的则可降低种植密度,而土壤肥力较差的趋于,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定程度拉大种植密度。通过合理把控种植密度,确保每一株水稻都能够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帮助水稻达到高质量、高产量的目的。

1.5 施肥与灌溉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施肥尤为关键。据了解,每亩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一共需要 10 至 15 千克的尿素,15 至 20 千克的过磷酸钙等。而且在稻苗移摘后,在预计 10 天内仍需追加提苗肥,用于推动稻苗的分蘖。在水稻的孕穗期间,需要农户对其进行粒肥的施加,确保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进行光和强度的作用,并

且适度增加稻穗的颗粒重量,减少空僻粒的可能性。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例如穗型较大且灌浆期较长的水稻,则需要适度减少尿素的使用,避免其出现晚熟情况。针对水稻的返青阶段,要以渗水灌溉的方式进行,确保水稻能够达到排水晒田的目的同时,促进其剩余转化。根据以往我国水稻种植的经验来看,在七月的中下旬需要引灌至少三存的深水,以此达到保护种子的目的,针对肥力较好的灌溉土地,则需要严格把控水稻不会出现倒伏的现象。在部分首个水稻的期间,则需要保证田间没有多余的水分,避免稻谷被侵蚀的现象发生。

2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

在水稻种植的中期,田间管理的成效如何将直接程度上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栽培环节。通常情况下,田间管理是由除草、病虫害防护和补苗工作所组成的,尤其是前二者是工作中的重点环节。

2.1 除草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之中,杂草的出现会将水稻的营养抢夺,不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必须加强对田间的巡逻、管理,做到第一时间清除杂草,在不影响水稻发育的情况下,可适度使用除草剂[2]

2.2 水稻病虫害防治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导致水稻产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病虫害问题。通常情况下,水稻所直面的病虫害问题以潜叶蝇、稻瘟病与恶苗病为主。针对潜叶蝇的防治作业,通常会在其幼虫期间进行杀灭,采用杀虫剂来进行治理。稻瘟病分布非常广泛,在世界 80 多个国家都有发生,通常流行年份可以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更能高达 40%~50%,防治这类病虫害,可在发病初期使用富士一号、比艳等药剂。而恶苗病的防治,则可使用浸种灵、保克等药剂浸种,以达到防治效果。

3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

3.1 优化控苗技术

正如前文中所强调的,水稻最终的质量、产量,将直接经由其幼苗期间的情况为主,而进一步提升育苗的效果是保证水稻效果的有效措施,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来看,育苗期间所受限的因素相对较多。在传统幼苗作业之中,会出现无效分药的情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即为大量的肥料流失,还会对水稻的正常育苗产生负面影响,提升病虫害概率。所以,农户需要阶段性地对自身育苗技术进行考量与创新,具体方法在于育苗期间对施肥工作展开更为准确的判断、控制,使得水稻育苗生殖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为后续的水稻高产、高质量奠定殷实基础。

3.2 优化控肥技术

在水稻所需要的肥料来看,优化控肥技术需要建立在氮肥的使用基础上,氮肥也是控制难度最小的有机肥料之一。在传统的控肥技术中,盲目加大氮肥的使用量,能够对水稻的生长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但在实际科学研究中表明,二者没有直接联络。如果氮肥的数量超过预期,则会导致水稻育苗中产生无效分药,进而引发水稻的成穗率降低的现象,还会诱发如病虫害等负面问题,使得农户不可比民地加强药物的使用,不仅会降低水稻的正常产量,甚至还会安全性问题,迫使农户加大种植的成本问题,最终导致高成本、低效益的种植情况出现。在控肥技术的上进一步体现,主要集中在提升氮肥的使用率上,只有将氮肥的使用量作为基础控制,才能使得用肥更为合理[3]。目前我国氮肥使用的优化措施在于,在水稻的初步生长发育阶段,严格把控氮肥的施加总量,在育苗作业完成后,经由人工筛选无效分药的水稻处理,在处理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氮肥施加处理工作,在氮肥的利用率得到全面提升过后,再进行其他的肥料的控制作业,例如磷肥、钾肥等其他肥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成本降低的需求,还能够进一步以此提升水稻的产量、质量,达到一举多得的种植目的,形成可持续化发展。

3.3 优化控病虫技术

尽管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和进步,但病虫害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水稻种植也不例外,而控制病虫害工作也成为水稻种植中重要的田间管理作业,而病虫害工作还贯穿于整个水稻种植的作业之中。首先,应当聚焦在水稻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之上,针对当地多发的病虫害问题,选择有抗性的水稻种子进行播种。与此同时,在平日田间巡逻的过程中农户也要加强对其病虫害问题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喷洒农药等,避免病虫害现象的进一步扩散。

3 结束语

总之,结合进一步分析,在有效的研究水稻种植过程,要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有效的进行技术创新并实践,从而才能不断提高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希望结合以上进一步阐述,能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 潘孟兰. 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J]. 大科技, 2018, (36): 194-195.

[2] 吴佳佳.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 (22): 99.

[3] 徐传. 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对策探究[J]. 湖北农机化, 2020, (01):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