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效果及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效果及价值研究

杨其添

泰宁县中医院 福建 泰宁 354400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10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病例数共计52例),参照组采纳临床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纳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吞咽障碍评分。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15%)高于参照组(73.08%),实验组治疗4周后吞咽障碍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针灸;临床疗效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概率高达35-50%[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不良事件,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常规康复治疗以深呼吸、伸缩舌头训练等为主,对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一般。既往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方面效果显著,可刺激神经反射,提高肌肉的灵活性、协调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本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10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定本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10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审批,以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病例数共计52例),实验组:女性21例、男性31例;年龄在42-68岁,平均(55.62±6.44)岁;病程在1-5周,平均(3.26±0.43)周;疾病类型:19例脑梗死、33例脑出血。参照组:女性22例、男性30例;年龄在44-67岁,平均(55.57±6.41)岁;病程在2-4周,平均(3.25±0.39)周;疾病类型:22例脑梗死、30例脑出血。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满足《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3]中关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②洼田饮水试验在3级以上。③生命体征平稳。④均为首次发病。⑤均知情,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咽喉部病变者。②处于哺乳及妊娠期女性。③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者。④意识不清、昏迷者。⑤近期存在重大创伤史、手术史者。⑥合并血液、免疫、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⑦病历资料缺乏、不完整者。

1.2 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展开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吹蜡烛、吹气泡、伸缩舌头、鼓腮、口唇开合、深呼吸训练等,进食时采取半坐位或直坐位,前屈头部,以糊状食物为主,每次摄入10mL,每周康复锻炼5次,每次30-40min,共计治疗4周。

实验组:针刺患者颈项部穴位,包括翳风、天突、廉泉、上廉泉、旁廉泉,协助患者采取正坐位,后仰头部,常规消毒局部,以1.5寸无菌针针刺穴位,以咽部出现酸胀感,得气之后留针30min。选取天柱、完骨、双侧的风池,以1.5寸无菌针针刺,得气之后留针30min,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min,共计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饮水试验为I级,吞咽困难症状消失为显效。饮水试验2级或改善1级以上,吞咽困难症状好转为有效。饮水试验、吞咽困难症状无变化、无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5fab474b2556a_html_aaeb15602427c22f.gif[4]。(2)吞咽障碍评分:可以顺利咽下水得分是1分;分次饮水,无呛咳得分是2分;可以一次咽下水,偶有呛咳得分是3分;分次咽下水,并伴有呛咳得分是4分;全部咽下水,频繁呛咳得分是5分,吞咽功能障碍、得分呈正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 软件检验,计量资料(吞咽障碍评分)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以“5fab474b2556a_html_ebd179a3c1694640.gif ”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5fab474b2556a_html_3ea966ed1f0cfc5.gif 检验,以“[n/(%)]”表示,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15%)高于参照组(73.08%),P<0.05,见表1。

表1临床疗效对比结果[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n=52)

20(38.46)

30(57.69)

2(3.85)

50(96.15)

参照组(n=52)

15(28.85)

23(44.23)

14(26.92)

38(73.08)

5fab474b2556a_html_3ea966ed1f0cfc5.gif

--

--

--

10.6364

P

--

--

--

0.0011

2.2 吞咽障碍评分对比结果

治疗前比较两组吞咽障碍评分,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吞咽障碍评分对比结果(5fab474b2556a_html_ebd179a3c1694640.gif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n=52)

4.31±0.51

1.25±0.11

42.2940

0.0000

参照组(n=52)

4.32±0.49

3.08±0.27

15.9827

0.0000

t

0.1019

45.2630

--

--

P

0.9190

0.0000

--

--

  1.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脑血管破裂、狭窄、闭塞等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损伤脑部神经功能,在颅内占位效应下出现舌下、迷走、舌咽神经损伤,对双侧皮质脑干束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引发假性球麻痹,具体表现为吞咽功能障碍,伴有咀嚼肌、面肌、舌肌等运动无力、作用失调等[5]。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会增加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加重患者生理、心理负担,是导致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危险因素[6]。康复锻炼、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属于中医领域“喉痹”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瘀痰阻闭、风阳上、水不涵木、肝肾亏虚、年老体弱导致舌咽气机不畅。针灸翳风、天突、廉泉、上廉泉、旁廉泉、天柱、完骨、双侧的风池等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可刺激神经反射,增加神经纤维激活数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重建肌肉协调能力、吞咽反射弧,增强舌咽随意运动功能、横纹肌收缩功能,提高咽部、软腭、舌、唇、口等部位敏感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吞咽功能恢复。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15%)高于参照组(73.08%),实验组治疗4周后吞咽障碍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中针刺效果显著,可加快吞咽功能恢复,减轻脑组织受损程度,弥补了传统康复锻炼的不足和缺陷。

综上所述: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确切,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均较高。


参考文献

  1. 陈凤侠,房金勇,李红玲.靶向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6):291-294.

  2. 龚泽辉,向召兵,龙宝珠, 等.呼吸训练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9):40-43.

  3.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8, 40(1):1-10.

  4. 王佳,沈卫东.头针、舌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19,40(12):1774-1777. 

  5. 李媛,赵正恩,张少军, 等.针灸结合咽部冰刺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20,41(2):238-240,257. 

  6. 李红睿,徐磊,范连彬, 等.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9):1563-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