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经典危机看文学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从文学经典危机看文学教育

王子凡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文学经典往往面临危机,首先是伴随着当前在视觉文化方面以及媒介文化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建设当中,使得文学经典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在《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这篇文章中,孟繁华对于文学经典运用材料进行了解释。其次,对于文化研究都是根据文学批评所演化而来的,特别是那些从理论上对于经典文化所提出质疑,如何传承与重建文学经典,需要学者去研究。

关键词:文学经典危机;文学教育

前言

在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经典都会面临挑战,如“五四”时期,“四书五经”不再成为经典,流传千百年的文言诗文从文学场阈中心骤然边缘化;“文革”时期,诸多文学经典成为“毒草”。但是,在以往社会文化大变革时期,变革者所做的是摧毁旧经典,确立新经典,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挑战其实是推陈出新,是文学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1 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拉动社会生产,消费需求是种种生活的欲望,而欲望是伦理问题、文化问题。有学者指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富有精神性与情感性的审美体验。在事实上,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往往凝聚着精神与情感因子的文学经典,典型的有漫画版《红楼梦》、网络游戏版《三国演义》等,这些销量可观。在消费社会中,精神文化呈现生气勃发的气象。对于文化逻辑的展开,往往受经济、政治、宗教、社会心理、教育的影响,所以,在社会文化逻辑中,存在偶然性,一切均有可能。对于消费社会,尽管具有种种权威力量,但是属于诱导型社会。随着诱导型社会强制力量的弱化,使得社会文化具有多元共生的景观。在事实上,在消费社会中,一切都可以消费,包括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而消费观念建立的价值体系,往往忽视了精神世界,需要用文学教育来逐步调整,将价值体系做到完善化发展,因此,可以说,在消费社会当中,文学教育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2 文学教育的定位与文化研究经典观的谬误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文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核心课程是语文,即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情况而言,我们将文学教育定位在了文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上,学生的读写能力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这些都将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代教育理念非常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不符合人类教育的初衷。其实,教育就是育人!即主体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所重视的是接受教育的人的情感方面、精神以及人格方面。对于文学教育,可以定位为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要不断增强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够对一些文化成果很好地进行理解和欣赏。而审美教育,是为了受教育对象能够在美学中建构起价值体系。

对于文学教育,教材方面主要是以经典文本为主体的。其一,作为经典文本,有着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内涵,应该让后人将之传承下去。其二,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高、情感丰富、情趣高尚、思想深刻,完全能够当做范本进行运用。针对对于文化研究中的经典观念,这是隶属于文学经典中的虚无理念,根本没有将文学经典的价值加以看重,谬误很明显。第一方面,对于文学经典的身份塑造,往往受到意识形态、文化权力选择的重要影响,而意识形态、文化权力等,往往强调文学教育的功能,没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倾向。第二,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在指责文学经典中,蕴含着不少的落后的理念,而在编选教材时,有必要对文学经典进行分级处理。第三,教育需要选择实施的,经过检验之后,把一些有价值的理念进行传播,例如,《大话西游》等著作,虽然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其品质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不能把其引入文学教育课堂。

3 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经典文本研读

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史知识教学、阅读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典文本的研读。一方面,“研读经典文本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相当于理工科实验课一样的基本功训练。”通过研读经典文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学史知识,而且“经典文本阅读是在水中(而非在岸上)学习游泳”,可以弥补空泛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教学的不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提高其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深入研读经典文本,才能让受教育者真切体验到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透露出的人文境界,使其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审美感染力,从而将文学教育真正落实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文学教育实践中,文学史知识概论的教学完全取代了文本研读,这导致许多文学专业学生虽然知道许多文学史知识,但是对于文学本身却体会不够深切,甚至不具备起码的辨别作品优劣的能力。我们强调研读经典文本,第一要义就是要求受教育者直接阅读经典文本,而不是仅仅学习文学史知识概论。当然,所谓研读与一般消遣性阅读有所区别,一是要求熟读,二是要在某种理论指导下研究性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向来重视熟读经典文本,甚至要求背诵,这种教育方法在“五四”前后受到猛烈批判,认为这样做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使其成长后缺乏创造性。本文以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缺陷不在于强调背诵经典文本这样的教育方法方面,而主要在于教育体系上。中国传统教育既丢弃了孔子时代贵族教育的大教育体系,又没有形成多学科兼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其仅仅面向科举考试遮蔽了教育的多向度可能性,迷失了教育之育人本义,而后人不察,反而认为是读经教育误尽苍生。其实,就文学教育而言,强调熟读经典文本这样的教育方法还是比较可取的。首先,熟读、背诵经典文本可以有效地传承文化,培育文化理想。即使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能够延续传统的文化堡垒,而惟有经典文本的意蕴在人们心底不断发酵才能为文化堡垒筑起最坚固的城墙。由于熟读经典文本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因此,在选用经典文本作为教材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其原貌,不宜根据当下思想观念进行删改。譬如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口技》一文时,删削了其中非常精彩的、但据说是不适宜中学生接受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样做至少不利于培育学生尊重文化遗产等人文意识。其次,年少时积聚一些经典文本在心底,成年后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理解不断深入,甚至可能渐渐形成一种文化人格,这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当代一些阅读理论甚至认为,惟有理论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譬如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细读”方法,要求将文本孤立出来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者的审美分辨能力。当然,新批评派“细读”方法科学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非常严重,本文并不赞同。研究性阅读固然需要理论分析,但要以阅读者的审美体会作为基础。明清评点批评可以说是一种以审美体会作为基础的研究性阅读方法,可惜理论分析缺乏系统性与深刻性。清代桐城派提出的一套阅读方法,恰好弥补了评点批评的不足。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典文本的研究性阅读在理论与具体方法上是开放的,桐城派的阅读方法也只是可资借鉴的对象之一。如何融通已知的阅读理论与方法,建构一套适应现代文学教育的阅读理论与方法,这是我们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

4 结语

在文学经典面临危机的形势下,文学教育的形式与手段更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要注意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的自身特点,并确保教育的形式与手段和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相适应。因为不同级别的学校不但其文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不相同的,而且其受教育者的接受期待也是有差别的。

参考文献:

[1]陈学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白烨,陈骏涛,倪培耕,等“世纪文学60家”书系[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