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学军

西城区阴阳赵镇大楼魏学校 河南漯河 462333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是一种享受,使学生逐步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培养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数学理解能力差。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与熟悉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真实和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想法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充分利用教材编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它们全都是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

作为教师,可以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情,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增加、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教材特点,选择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计算课中的数学阅读 

在很多数学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在上计算课时不需要数学阅读,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你只要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法则后,计算正确率依旧不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错误更多。如:在教学3.18÷(27.84+13.2×0.3)时,我指名学生读题,学生读3.18除以27.84加13.2乘0.3的和。我:从读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知道了这道题是三步计算,还知道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算除法。我:你怎么知道它的运算顺序的?生:从刚才的读题中我听出来,这道题虽然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但运算顺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因此, 我们在做计算题之前都要正确读题,这样既能了解题目的运算顺序,又能对每个数字加深印象。 

2.概念课中的数学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它们的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概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小数基本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3.解决问题课中的数学阅读 

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因此,学好应用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划出关键词,理解涵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 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量关系总是隐藏的。学生在阅读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充或扩建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题意。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1.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把眼、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共同参与,使阅读更有效。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出题中的信息。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通过动手实践,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2.阅读要动脑。

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去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教师要善于扶持、点拨学生仔细地阅读,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过程中,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方法,讨论交流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邵光华  《 数学阅读 ——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李美霞 《谈小学生数学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观周刊


基金课题: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课题编号 LHKT2019065】



5faa3b536b2a3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