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评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量化评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陈萍

诸暨市浣东街道城新小学 浙江省 绍兴市 311800

【摘要】

现代教育大力提倡量化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数统计,这种量化管理方式被班级管理者称为“硬管理”的一种。班主任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班级,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采取适合本班的“硬管理”。

自制力是人的一种意志品质,也就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的原因,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现象。没有自理性的学生习惯于我行我素,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与班级制度的制约。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要建立“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必须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于教育。而班级制度则是适用于本班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总结出了一套量化评比管理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量化 竞争 学生 自我管理

我们知道,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事必躬亲,根本没有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精力,如果勉强去做,效果也不会太好。那么如何让班级工作井井有条,班主任又能比较轻松自在呢?只有让学生管学生,让学生自己管自己,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才能真的得到解放。任何事也不可能是没有付出就有回报。开学初,班主任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来指导管理安排班级的事务,让班级走上预设的轨道,以后的路才会朝你预设的方向走,才会越走越轻松。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管理办法。

1、“自定班规”。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班级的民主管理思想,学期初我班运行了“自定班规”的做法。由班主任组织班委会讨论后,确定由10名学生每人提出一项条款,构成班级管理的《十项班规》,并在每条班规后注上制定者的姓名。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些出自于学生之手的一条条班规,虽然语言有些稚嫩,但却不失朴实。虽然思想层次未必很高,但却实用。下面仅举部分为例:大家都要注意班级地面卫生,见到废纸要随手捡起后扔进纸篓;可以研究作业问题,但不能照抄作业;上课要活跃,但要坐姿端正,不能东倒西歪等等。以往班规的主要管理责任在班主任和班干部,而今由于班规是出自于全体同学,所以,自然会出现了一种群体性监督管理的局面,特别是在班规中署名的10位同学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非常珍爱自己的作品。有了这样的班规后,班级里出现了一种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良好局面。

2、“量化积分”。实行这一做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一是把学校提出的“礼仪篇”、“学习篇”、“卫生篇”及班级的规范要求更加精细化;二是把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量化,更容易进行比较,也更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三是以学生自我量分与互相量分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互相监督;四是积分细化后,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人人有岗位,人人都管理,人人都参与。这份“积分细则”,主要就是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如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用“班级日志”记录和加扣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评比的过程。比如:早自修前最快投入学习的五位同学加1分,并请值日班长写在黑板左边的“表扬栏”上;早读认真、声音响亮、坐姿端正者加1—2分。没完成或忘带家作者扣2—3分;漏做或不认真完成家作者根据程度扣1—2分;不及时补做家作者扣1分。这学期开学初,我们还对上学期共同制订的“学习、行为积分”细则重新进行了修改完善,里面涉及了对学习、纪律、卫生加、扣分标准的增加,如轮流日记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周里四人都加分则每人再加2分;值日和大扫除不认真者扣1—2分,没有打扫完毕就离开者扣2分等。这样一来,我们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了细化,实行量化管理,从生活到学习、从值日到劳动、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行为具体化,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实施自我管理,培养管理能力

1、建立值日班长和值周干部制。

上学期,我们对原来的值日班长制度实行作了以下调整:先把值日班长分成A、B型两类,再根据同学们一周的学习、行为积分情况,每周五进行一次小评比,总分前5名者为下周A型值日班长;按学号轮流担当B型值日班长,当出现一周累计扣分在5分及以上者取消担任资格一次;每天傍晚由A型值日班长进行一天小结,根据管理当天同学表现和班级情况,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支持人数在25名或30名及以上者分别加1—2分。每个月底进行一次大评比,学习、行为总分前10名者向家长发喜报表扬和公布在班级网上,其中前四名优秀学生为下月值周干部。这样一来,班中的事由两位值日班长全权负责,值周干部协助工作。值日班长负责检查当天的学习、卫生、纪律,督促每一位同学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认真记载“班级日志”,发现较大问题及时向值周干部或班主任汇报。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级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民主改选班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取优秀班干部月考核制。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地评选出班干部,开学初我对全班同学提出了竞选班干部的具体要求,并实施“每月一考核”这一制度,让更多、更优秀的同学来担任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具体从每周的学习、行为积分情况为主要依旧,根据实际分数评选出每周的前10名,这样连续四周,最终把每月的前10名推选为下一个月的优秀班干部。

三、建立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氛围。  

1、学习竞争伙伴的开展。

在班级后面的那块宣传板上,我利用三分之一的空间开辟了一块名为“手拉手的快乐”这样一个专栏,其内容就是学习竞争伙伴的开展活动记录。一开学,我会让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我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把全班32名学生分成16个学习竞争伙伴小组)。让每个学生互相关注对手的加、扣分情况,每日一小结,每周一评比,从思想、学习、体育等方面展开竞争。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竞争伙伴合作互助的积极性,我对原来的“每周竞争伙伴胜出者加2分。”这一奖励制度改为“每周竞争伙伴胜出者加1分;个人与前周分数有进步者加1分;学习竞争伙伴与前周分数相比两人同时进步者各加2分。”通过这样的竞争,使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较快,而且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2、最佳优胜小组的评比。

除了个人竞赛,我在班上还实行最佳优胜小组的评比活动,如“最佳作业小组”、“富有挑战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分别对得分最高的、竞争最激烈的、小组最团结的三个小组进行奖励,鼓励其他小组都朝这个方向发展,并帮助尚需努力的小组想出相应方案。还有在班级“积分细则”上也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互助精神,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周里四人都加分则每人再加2分。”通过这些竞争活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经过较长时间的常规训练,学生就会训练有素。解放班主任,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自我管理,这怎么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呢?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王建垂《班集体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新探》中国教育先锋网

3、李茂《今天怎样“管”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