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周红霞

崇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23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除颤监护仪的应用与护理措施。方法:将本院于2018年09月-2019年6月接收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之中的观察对象,均给予除颤监护仪,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救护期间,11例心脏骤停(55.00%),17例心室颤动(85.00%),经过心肺复苏、除颤监护仪抢救之后,成功复苏15例,占比88.24%。随访观察12个月,有18例患者存活。结论:应用除颤监护仪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的护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除颤监护仪;心电监护;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未及时得到充足的血供而出现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突然,且常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若急救不及时或不当,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特征性心电图衍变和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急诊医师可迅速作出明确诊断,因此,选取一种正确、安全、及时有效的急救、监护措施来改善患者预后显得至关重要。故而本研究特此将2018年09月-2019年6月接收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着重分析了除颤监护仪的应用与护理,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于2018年09月-2019年6月,其中包括10例男性患者和10例女性患者,年龄49-75岁,均龄(63.4±6.1)岁。入组标准: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符;自愿参与,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下收集病历资料,已经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无法主动配合;合并其他严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病历资料缺失不完整而影响临床统计的患者。

1.2方法

急诊过程中,给予所有患者镇痛、再灌注、常规干预处理,与此同时,利用除颤监护仪来监护、急救患者,积极实施药物复苏、心肺复苏、机械通气等。

2.结果

心脏骤停11例、心室颤动17例,12个月后有18例生存。出现心室颤动后的17例患者给予心肺复苏,通过除颤监护仪抢救,成功复苏15例,占比88.24%,死亡2例。

3.讨论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比较常用,但由于耗时长而难以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在临床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心电图改变异常通常被用来监测患者病情[2]。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日益成熟,心电监护过程中开始广泛应用同步技术,与电击除颤电极相连并用来实施监护患者。相较于常规心电监护,除颤监护仪高效及时,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患者生存几率[3]。临床有效应用除颤监护仪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措施配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在应用之前,一定要正确安装仪器,在患者胸骨右缘第2肋间安装I电极,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安装Ⅱ电极,在胸前区的心尖处安装Ⅲ电极[4];加强宣教,动态观察,时刻陪伴在患者身侧,保证仪器运行正常,以便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定期微调除颤监护仪的参数指标,保证监护有效;最后加强常规对症处理,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围绕患者实际病情,深入分析患者疼痛的诱发原因;护理人员对患者腹部给予轻柔的按摩,促使肠胃良好蠕动,以防患者排便;严控用药量,以防大量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比如头晕头痛、视觉障碍等,与此同时,严控补液速度,确保患者用药治疗安全;应用胺碘酮时,应当通过上肢的肘部静脉途径给药,期间留意患者面色神情、血压,警惕低血压、呼吸困难症状;在患者状态良好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加强交流,围绕患者心态变化,提供相应的疏导,以防患者心理情绪大幅度波动,进而让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结果在救护期间,心脏骤停11例、心室颤动17例,对于出现心室颤动的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利用除颤监护仪进行抢救,结果成功复苏15例,占比88.24%。既往临床常规采用的心电监护仪,一旦检测到患者心脏骤停、心室颤动之后响起鸣笛声,由医护人员赶往现场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复苏,或者是利用普通电除颤给予对症处理,耗时比较长、又费力,及时性欠佳;常规心电监护仪器鸣笛后一直到医护人员赶往现场这一时间段,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不利于患者预后[5,6]。而胸前式标准触板的除颤监护仪,电极参数设定为83c㎡,可在R波出现后响起峰鸣声,然后就可以开启电极,在30ms脉冲范围之内对患者进行放电除颤,操作简单且耗时短。经过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18例患者存活,占比90.00%。表明及时高效的除颤监护仪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在临床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应用除颤监护仪,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远期存活率,临床价值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卫峰, 张奇, 张瑞岩.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5, 042(004):217-219.

[2] 李淑坤, 莫晓聪, 季钰尧,等. 4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v.10(05):184-185.

[3] 侯文静.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 023(009):154,156.

[4] 郭琳. 心电监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时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5):177-178.

[5] 李响芝, 俞加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监护及临床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 000(025):3584-3585.

[6]杨平, 路露, 洪江,等. 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和电除颤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10, 000(008):P.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