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杭寒皎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高校学生接受文化理论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然而高校学生不断出现诸多的成长问题,主要是因为家庭、社会和网络的综合交叉影响。在心理健康层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顺应性、干扰性、聚积性是我国学生心理拥有的特征,对基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以及理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在查阅大量权威资料的基础再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所存在的问题特点,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的诸多问题,从而针对性找出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 马克思主义


在新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下,数字技术也在蓬勃发展,随着时代和技术的更新,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当代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人际沟通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与众不同的是,在新时代发展下,我们不再像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一样依托于固有的社会所具有的心理健康经验和传统的矫正方式,我国高校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性质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的认知观念和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构建全面深刻的高校心理健康体系。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心理问题顺应性与价值体系在政治方面的含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在心理问题这方面拥有顺应性特征,在遇到一些心理困扰及问题时,能够对其进行顺应然后寻找应对措施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及生活中感到焦虑、紧张以及自卑等问题,学生可以给予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以及鼓励,通过顺应环境、自我控制来进行心理安慰。不过对于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的学生,极易损害人际关系然后导致心理疾病。在政治层面,首先政治价值体系的含义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机制以及政治公共生活的体验和态度,是对目前政治的实际水平与未来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的行为取向和评判。政治价值体系既包括公民对政治机制的认可与态度,又涉及到对于公民含义的政治解释,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实际活动与具体行为。在查阅大量权威资料后,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看出,由于大学生对于政治价值体系的认识仍然模糊,大多借助“顺应”的规律对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顺应和解释,所以导致学生无法对现存的价值体系进行探索和批判,从而无法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学生心理问题干扰性与多元化自由化的信仰

干扰性大多体现为各种心理疾病、问题以及障碍对学生正常生活的干扰。比如在学习中由于考试给学生带来的消极情绪或者临近毕业季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迷茫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如果这类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在人生信仰上的偏差,信仰是人对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和拥有,是指导人生之路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行为的标准和榜样,从最高层次上表现了人类在哲学方面的文化素养。

在目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当代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程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笔者在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当代高校大学生目前存在的信仰问题主要有如下的三点内容:首先,当代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高。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有待完善,根据官方权威数据显示,我国部分高校在“最崇拜的名人明星”当中,23%的学生选择比尔盖茨;选择马云、任正非、马化腾等企业家的仅占11.2%;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学者的人仅占12.6%;然而选择明星的人占比达到32%。其次,个别学生有宗教信仰,个别学生选择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其三,实用主义占比高。在部分高校的学生规划当中,将实用主义要求放置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则当中,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考虑,对于有利于今后职业生涯规划而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内容抱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在此背景基础之上,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人格缺失,心理畸形等问题。

(三)学生心理问题累积化与价值趋向问题严重

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当中,对于心理问题的累积化作出含义划分,主要是指当代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不断积累,积累问题也没有及时的得到解决,从而引发严重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疾病这一过程。累计化在学生心理层面主要是表现出他们对于自身经历、自身现实困惑这样一个层面,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价值观的取舍存在迷茫,比如对于价值观选择这一内容,学生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是舍己利人,还是为了自己考虑,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这都是他们目前所困惑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社会主流价价值观的引导之下,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受到了社会多元文化以及西方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良莠不分,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二、应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路径

(一)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效用

在目前高校教育当中,目前高校思政主义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指导,再配合唯物主义、辩证观等等,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课程规章体系。在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阶段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当中,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涉猎方面不仅仅是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等等,而且在学生的就业、求职、恋爱交往等问题也要加以着手,使之不断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也应该从高校学生的思想结构着手,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与高校其他课程融合发展,融会贯通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为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对于中国共产党文化的理解力。

(二)构建思政心理咨询中心

思政心理咨询中心是指的是当今高校与马克思学院相结合,在相关的科室设置心理咨询项目。在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当中,各个高校会根据自身学生的特征特点,以及相关的学科设置来构建统一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但是涉猎狭窄,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接触,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无法掌握学生真实的信息。鉴于此种情况,马克思学院建立的心理咨询室在学生的动态与心理方面能够具有较大的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心理咨询比较容易获取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并且及时找到解决方案。在心理咨询室日常的工作内容当中,主要是对于高校学生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重点照顾心里矛盾疾病较为严重的学生,及时发挥学校、社会、师生的人文关怀作用。思政心理咨询中心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有资源,利用专业的教师和专家为学生提供完善且全面的良好心理咨询工作。

(三)构建心理团体教育活动

根据目前普遍高校学生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特点,以及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价值观等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家应该积极的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心理团建、心理团体教学活动等等。在这方面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根据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特定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具体的团体活动。另外也可以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讲座,通过网上竞赛线下参与的形式,丰富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融会贯通发展,这一理念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究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性的找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身心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教师应该努力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体系。

三、结语

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传统的高校新心理健康教育是独立于其他学科体系,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体系教育作为两个互相独立的教学方向。然而,在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发展进程当中,二者逐渐存在来越多的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心理问题能够引引发社会当中不良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越来越多不良价值观念的出现,也会促使心理健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董晓蕾,等.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2]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学报,2002,3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