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口译理论视角下中医临床口译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释意口译理论视角下中医临床口译的问题及对策

姜娇浇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中医发挥疗效及被外国友人认可的关键在于中医临床,因此中医临床口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医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笔译方面,口译方面较少。从释意口译理论出发系统论述中医临床口译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大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望推动中医口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医学英语;中医口译;中医术语;释意口译理论;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因此中医临床口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与普通口译相比,中医临床口译更具复杂性与专业性,对于译员的准确性、专业性与灵活性具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医口译与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尚未规范,释意口译理论仍在中医口译中普遍应用。

释意口译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意义,是一个理解与再表达“意义”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根据该理论,口译分为三个步骤:理解、脱离源语外壳和再表达。

本研究以释意口译理论为指导,论述中医临床口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推动中医临床口译的发展进程。

  1. 释意口译理论视角下中医临床口译存在的问题

1.1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1中医理论和文字的深奥性

首先,中医学理论体系不仅包含我国古老的医学知识,还涵盖我国古典哲学、天文、物候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例如阴阳五行,对于没有中医学背景的译员来说较难理解。其次,中医对于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机等的表述均采用文言文。译员需要理解这些内容才能进行后续的翻译。因此,如果译员不能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术语,必定会导致口译过程中的误译、错译和漏译。

1.1.2译员临床知识的匮乏

尽管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依旧非常重视医学经验的积累。与西医相比,中医有很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概念、表达法和治疗方法。对于这些内容,只有深入临床,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内涵。译员临床知识的匮乏,将导致理解的困难甚至错误。

1.2脱离源语外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中医用语形成了高度凝练的特点。一个简单的二字或四字词语却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中医理论。对于译员来说,这不仅导致了理解的困难,更易导致译员无法脱离源语外壳,被中医用语所局限。其次,中文以意合,英文以形合,这势必导致许多高度凝练的中医术语英译后变得冗长繁琐,也不利于英译标准化的实现。例如,“天人相应”有以下多种译法:correspondence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kind,adaptation of human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1.3重新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尚未统一

首先,目前国内对于中医术语的英译存在多套标准,但尚未有一套标准取得广泛认可。例如“三焦”一词,WFCMS中医术语使用sanjiao,或triple energizer;而EastlandTCM术语则采用triple burner。其次,中医名词术语定义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医术语标准化造成了困难。例如“命门”一词,有人认为命门指肾脏(即左肾右命门之说),有人认为命门指督脉命门穴。再次,中医术语对应的英文翻译比较难以记忆。例如中医术语英译时的穴位代码对于不具有中医背景的译员来说是一大挑战。

1.3.2文化空缺导致的困难

王佐良认为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汉英两种语言截然不同。虽然中医和西医同属医学,但是两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中医的形成除了医学经验的积累外,还受到了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西医则是在自然科学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这是导致文化空缺的根本原因。而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将导致词汇的空缺以及文化形象的流失。

例如,在中医中,气指无处不在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无形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西医中,它既不属于神经系统,也不属于循环系统,没有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果硬要把所有的中医之“气”都翻译成为一种版本,势必造成学习者对“气”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

  1. 释意口译理论视角下中医临床口译的对策

2.1加强中医理论和医古文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涵盖了医学、哲学、天文等多学科的知识。多年来,中医以医古文的形式传承下来,所以现在许多中医师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医古文来阐释医理。对于译员来说,需要将医古文转化为白话文,在理解其含义后,再将之转化为英文。因此对于中医临床口译员来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中文基础,更要有中医理论和医古文知识的丰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所要传递的内容。

虽然中医学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但本质上它还是一门医学科学。从本质上看,中医的医学科学知识才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译员所要去传递的,而不是局限于其文学或哲学含义。

2.2采用近似译法等方式摆脱源语的束缚

译员在进行中医临床口译时,应以意义传递为导向。译员可以非语言方式记下发言者的思路,进行“头脑中图像的生成”,将线性的语言转化为立体的图像;译员可以采用近似译法等方式最大程度上传递发言者的思想,而不是被源语的某个字或词所局限。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摆脱源语的束缚,更地道的表达。

2.3尽可能使用标准倡导的词语

中医临床口译的关键在于中医术语自身的规范性。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获得广泛认可的译文,例如穴位的代码以及基础的词汇。许多中医术语具有多义性,翻译时亦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译文。如“虚”,它有衰弱、不足等多种含义。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语境选择合适词汇。体虚之虚宜用weakness,血虚宜用deficiency,脾虚宜用asthenia。

  1. 结语

释意口译理论视角下,中医临床口译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医的深奥性及译员相关知识的匮乏所导致的。中医用语的高度凝练使得译员在脱离源语外壳时更加困难。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尚未统一及文化缺省导致重新表达的不便。基于以上问题,中医临床口译员不仅需要提升普通口译的水平,还应注重中医知识的积累。译员可采用近似译法等方式摆脱源语的束缚,同时在口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标准倡导的词语。随着中医临床口译需求量的增加,势必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中医临床口译,中医口译研究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宝.释意理论视角下的中医口译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17(02):271-272.

[2]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浅析中医术语英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环球中医药,2016,9(9):1133-1135.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9.034.

[3]夏楚怡,孙维.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20(05):160-161.

[4]姚文清.浅析中医英语的翻译障碍[J].考试周刊,2017,(58):76.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7.58.072.

[5]赵丽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医术语“同字异译”之现象[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85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