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二磷酸钠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果糖二磷酸钠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王新

唐县人民医院,河北省 保定市 072350

摘要:目的:统计和分析果糖二磷酸钠(FDP)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为10、8例,其中,甲组以常规方法治疗,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施以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对比甲组与乙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甲组的住院时间及疗效显著较乙组差,且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与乙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FDP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住院时间,还能够缓解其临床体征及症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果糖二磷酸钠;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应用;治疗;分析。

在儿童的常见病中,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发病率逐年增加。我院就近几年的统计结果发现,其在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中已排名第一。在临床上,其不仅容易复发,还具有病程长等特点,当出现不及时治疗的情况,其可能发展为心肌病或成为慢性疾病,对儿童健康来说,非常不利。对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大多选择内科药物,以往常采用传统治疗的方法,如:大剂量的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传统方法不仅效果不佳,且疗程太长[1]。就近几年而言,果糖二磷酸钠能够有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针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了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其中,男11名,女7名,年龄为4到11岁,平均年龄为8.2±1.7岁。将诊断明确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10例,乙组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均不含患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

1.2方法

甲组以常规方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即通过静脉注射大剂量的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而乙组在甲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施以果糖二磷酸钠(FDP),且果糖二磷酸钠(FDP)每日一次,一次80~150mg/Kg静滴。观察甲组和乙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

1.3判断疗效的标准

该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价:①无效:临床体征和症状在治疗前后基本无差异,且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检测也未见变化;②有效:临床体征和症状在治疗后有所改善,心电图检查和检测心肌酶均改善,但都没有达到正常水平;③显效:临床体征和症状在治疗后明显好转,心肌酶检测已达到正常水平,心电图检查显著改善[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由(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结果

甲组的住院时间及疗效显著较乙组差,且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结果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甲组

10

3

4

3

70.0%

乙组

8

6

1

1

87.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甲组住院时间为26.1±8.2天,乙组住院时间14.9±5.8天,乙组显著优于甲组,具有明显地差异,且差异有意义(P<0.05)。甲组与乙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具体见下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住院时间(天)

甲组

26.1±8.2

乙组

14.9±5.8



3、讨论

在临床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特点包括:发病率高、病情急、症状重等。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根据病变程度和面积,可决定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病变轻时,可出现心悸、劳累、气促等临床表现;而对于其病变较重的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症状。就以往的传统治疗来说,通常是采用大剂量的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但治疗效果不佳且疗程长。

在三羧酸循环环节中,果糖二磷酸钠(FDP)是作为其中的一种中间产物。根据药理学研究发现,果糖二磷酸钠(FDP)可以改善细胞缺氧产生的能量缺乏的现象,其可归于细胞代谢类药物,使得钾离子向细胞内流动,在细胞缺氧、缺血的情况下,其有利于细胞利用葡萄糖和进行能量代谢,确保在此情况下,细胞内环境维持平衡和能量供应,继而减轻缺血心肌的受损情况[3] 。不仅如此,可以使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有效增加,并使平均动脉压有所提高,确保在缺血和缺氧的情况下,维持一定的血液循环[4]

本文以我院1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并分别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根据结果显示:甲组单纯常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而乙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果糖二磷酸钠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乙组明显优于甲组。且单纯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时间要长于联合治疗方法住院治疗时间[5]

总之,果糖二磷酸钠(FDP)不仅能有效地缩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住院时间,还能够缓解其临床体征及症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晓慧.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8,19(3):73.

[2]万学荣,王宏远.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及病理学[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7,24(2):37.

[3]沈晓莲,赵竹莲.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18(5):410.

[4]卢卫新,戴瑞鸿.1,6-二磷酸果糖对组织缺血与缺氧的保护作用.新药与临床,2018,11(1):27.

[5]吴铁吉.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17,3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