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研究

钟晓慧

深圳市光明区玉塘田明幼儿园 518122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实行,幼儿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幼儿教育开展的质量,故在课程的建设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成长的特点来开设。幼儿园的孩子处在身体与心理发展的起点,在设置课程时更应该采取更多“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增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游戏中学习与成长。在课程中融入更多民俗文化等内容,并通过游戏这样的课程开展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幼儿课程建设;课程实施

  1. 探索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义

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布局的开端,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大力发展教育成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建设目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幼儿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根据国务院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所知,学前教育的定位为公共服务,是一门基础教育,幼儿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适应性,进一步要达成孩子在幼儿园获得快乐与成长的目标就需要构件良好的课程体系。大量的幼儿园随之开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课程设置作为直接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在构建与实施中应当受到更多重视,课程建设得越合理越能为小学输送更多“好苗子”。

幼儿园的孩子属于各方面发育都才刚刚起步的阶段,课程需要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设置,要符合幼儿成长的一般规律,不能过分压抑孩子的天性也不能太理想化脱离现实基础,故在课程建设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孩子爱玩、好动以及求知欲强等特点,这样既能满足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也能积极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发展。

  1.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建设与实施

幼儿的生活就是他们最好的学习素材,生活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教育教材。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注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幼儿教育资源来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设置幼儿课程中应该以生活化的知识点为基础铺成开来。

1.更多民俗文化融入课程

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幼儿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教育活动,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促进幼儿发展。无论是二十四节气还是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中华五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课程上可以将认识天气、了解传统节日来源与习俗作为主要课堂内容,具体课程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时间的流逝来匹配进行。我国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每个季节呈现的不同色彩和景致,课程安排上就可紧扣季节变化的特点,设计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如围绕四季树木花草的变化来开展,让幼儿通过观察周遭事物来感受气候变化;现在就有很多幼儿园在节气或者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开设传统故事表演、家长游园互动活动,让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另外我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可穿插在整个幼儿的课程中,如可以由教师演示传统烹茶的技艺,如温杯、醒茶、冲泡、赏茶、饮茶等过程,这样的传统文化了解课程内容还有毛笔书法、国画等等。

2.利用幼儿园周围环境开设课程

生活化的课程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如有环境条件的幼儿园可安排幼儿观察园区内部花园的植物,课程中就增加植物主题的探索课程,甚至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种植中去,从选择种子、挖土、播种到养护,从全流程观察植物生长,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又如我国近几年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活动,就可以安排小朋友收集喝过的牛奶盒或者饮料罐,教会他们简单处理垃圾和识别垃圾分类。幼儿阶段的课程的设置应当从环境入手,让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成长与学习,为进入到小学开始学习系统知识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建设与实施

幼儿园的孩子本身年纪小,好动、好奇心强与求知欲旺盛是他们的成长特点,在设置幼儿园课程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点,说教式传统教育手段当然不能适用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多数幼儿课程都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将课程内容进行呈现,让幼儿在学习中学到基础的小学衔接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新教育要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求知,继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1.结合生活化和理论化元素开展游戏

幼儿的课程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取基本的社会基础知识,如简单的数学语文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交幼儿数数的时候,可以将孩子们排成一个圈,每个人领取一个数字,教师报数时,被点到的小朋友给予回应,自己介绍自己的情况,这样的游戏能够帮助小朋友之前更加熟悉对方也能在游戏中对数字更加熟悉;又如在教小朋友自我保护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问答游戏,如问小朋友身体的哪些地方是不能被其他人接触而需要自己保护的,回答的正确的小朋友可以给其他小朋友讲解,一问一答将游戏进行下去,让小朋友获取的知识能够从输入到输出。

2.利用简单基础材料设置游戏课程

材料是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游戏课程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去园方自己需要购买专业的游戏玩具以外也可以鼓励小朋友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生活中的游戏材料,如喝光的易拉罐、家用电器废弃的纸壳,用过的纸杯等。如可以通过纸杯之间连接一条线来制作简易电话,让孩子们通过这个“简易电话”来进行通话,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声音是通过线这个介质来传播的,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求知;又如教师在开设绘画课程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掉落的树叶和树枝进行拼画,让加深幼儿自身对图形形状的认识。

四、结语

时至今日,在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与生活化的背景下,幼儿教育理论然葆有青春与活力,对幼儿园课程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理论,在学懂、弄通和灵活应用上应多下功夫,提升生活化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游戏这样的课程开展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宏,陈琪.新建幼儿园课程生命力的“三段式”激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11):76-80.

[2]张祖艳.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探究[J].成才之路,2020(02):100-101.

[3]刘腾龙,曲亚静.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9(0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