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借助地方资源创建拓展子课程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2

历史与社会学科借助地方资源创建拓展子课程的策略研究

董丽敏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 311265

【内容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学科特色为主基线,以我镇地方资源为突破口,详细分析了对身边各类资源的收集整理,寻找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关联点,并以此为基点创设拓展子课程,以期丰富课程资源,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渗透。

【关键词】 地方资源 拓展课程 人文底蕴

一、课题研究缘起

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常规教学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其一,重教材知识传授,轻地方资源开发。在“以学生为本,教学生学”的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树立“我要学习”的主动意识,并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就教材论教材,缺乏对教材以外的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

其二,教师专业知识单一。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仅仅局限于高等院校某一专业学科的出身,知识背景相对单一,这样势必会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压力和阻碍。而地方资源涉及范围更为广泛,更需要教师拥有“杂家”型的知识与技能。

其三,学生的被动学习情绪。长时间的应试教育的刺激,学生们逐渐退化为被动学习为主,不屑于各类创造性地活动参与。同时,各种电子产品进入家庭,进入社会,简单的快餐文化、低俗暴力的游戏、小鲜肉、网红脸充斥着学生的整个网络世界,不仅霸占了学生的时间,也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思维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借助地方资源创建学科特色子课程,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升华,是将学生带出网络、投身于大自然、大社会怀抱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基础作用,还能有效挖掘地方资源的显性功能,构建具有“小课堂、大社会”特色的子课程群,以期实现丰厚地方文化、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积淀人文素养等功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2017年,我国教育部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拓展性地方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地方经济发展、独特的人文风俗等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就是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取舍、整合,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效能,省时、省力、高效利用。

拓展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课程性质,对于积淀学生、学校的文化底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子学科课程网络,是指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科特色、校本特色,以选择性教育为原则而开展的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丰富多彩的、适时适切的必修性选修性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总体思路和初模构建

(一)课题研究总体思路

深化义务教育段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倡导选择性教育,即学校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合适教学的机会。建设“历史与社会学科子课程” 要对接核心素养目标,要灵活遵循省厅规定,要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二)历史与社会子课程模式的构建

通过理论学习,与学校其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探讨,以及前期收集的地方资源的整合,我们初步构建如下的策略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子课程的建设研究(具体如下图)。

5f929956122de_html_bab49ca8ffe6f1f8.gif

四、借助地方资源创建子课程的策略

(一)充分探究影响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为使本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我们对学生进行兴趣分析,对我校所在镇、区片进行调研,对本土自然资源、历史古迹、文化资源、风俗人情等进行摸底排查,并对收集到的拓展性地方资源,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整理。

(二)因地制宜,凸显农村地域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大学科,它涵盖了地理、历史等内容。其中历史部分的很大篇幅讲述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的插图、文字和补充的课外材料,让学生在文明长河中徜徉,感受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各类博物馆、图书馆,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第二课堂资源,拓宽知识面,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但在农村,由于各类硬件设施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但我们也坚信一点:农村不是没有可开发的地方资源,而是你缺少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有更丰富、更多层面的地方资源,它们就在我们身边、眼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地方资源设计拓展性课程。

(三)挖掘地方风俗习惯设计民俗文化课程

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很多,有以书籍记载的形式保留的,有以文物古迹形式、保存的,也有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手手相交的手工工艺……我们发现那些被保留的、早已司空见惯的、地地道道的风俗习惯,就是我们农村初中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科学地将它们与《历史与社会》有机结合,设计了原生态、本土性的课程活动。

五、拓展性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开发拓展性地方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过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自发还是受赞助,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历史与社会学科执教老师的单一的专业性,会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利用中倒逼其进行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统筹把握、然后借助这些新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地方资源进行取舍和整合,对课程活动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在备课组集体备课中,主备教师需要承担起与本专业知识相对应的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这是对该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是否充足的一次考量。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形式,主备老师利用本专业优势,进行了卓有成效、合情合理的资源再利用、再创造、再设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拓展性活动方案,为其他组员提供模板、范本。这一过程,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强,也使其他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全。

2.开发拓展性地方资源,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已经牢固树立一个观点: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主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作用,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任务。拓展性地方资源来自学生身边的人事物,就学生而言,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对其学习势必就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拓展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就是学生人文底蕴积淀的过程,这种整合、分析、思考的过程囊括了探究、体验、反省等学习要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很有帮助。

(二)反思

1.切忌面面俱到:地方资源应有选择地使用

历史与社会课程属于人文学科,以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整合为基础内容,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情万千,地方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不忍割舍的心态,最终我们的部分课程开展有些泛泛而谈、多而不精。在以后的地方资源开发利用中,我们觉得还需要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多维度地甄别取舍,以课程开发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进行重新开发利用。

2.切忌花里胡哨:地方资源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地方资源的开发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它的拓展性利用更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活动的设计过于简单,纯粹以活动而活动,看似热闹,实则缺乏教育意义。这种花里胡哨的形式只是课程开发不成熟的表现,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初衷,有待日后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新课程研究》杂志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

雷夫艾斯卡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程红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