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教师的培养与思考

/ 2

高校教育中教师的培养与思考

陈珂然 李云云

武警警官学院

一、教育之法

任何一个职业,一个工作都有其自身的工作方式,那说到教育,它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普遍的,那作为教授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我们总以为教书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照办的,比如上课的方式,是激情还是循循善诱;再比如与学生打交道的方式,是尊长还是朋友等等,这些问题,咋看之下是可以进行类别划分的,但细究才发现里面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上课的激情,不同的老师对于这样的激情状态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上课就和打鸡血一样,让孩子们笑声此起彼伏,轻松愉快,但最后结果可能是整堂课学生过的很欢快,但学到的知识点却少之又少;而有的老师上课就像一场头脑风暴,比如李阳的疯狂英语,带着孩子们动脑,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一堂课下来,学生即激情满满,又收获颇丰。所以,就算是同样的激情状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就会使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那么,最理想的授课方式是什么呢?

其实,要确切的说个一二三也是很难的,通过教育心理学,将学生的需求和主动性,为什么去学习这一门课的重要性列在高校教育开始之前。按照现阶段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来讲,我们教育方法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在师生关系之中,学生就属于需求端,老师就是供给方,所以,为了使需求得到满足,而不至于出现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去分析研究需求端学生的需要。那具体到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需要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学习和实践的必须之处。就拿教授民法学课程来讲,民法作为范围涉及面最广的法来说,对于学生而言是最贴切生活的,按理来说也是最为迫切需要的,特别是现在社会进行法治社会的建设,民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结合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去重新定位民法在学员教育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切实需要民法去干些什么,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出发,去设计课程。对于课程的设计有一点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就是在开始讲一门课程时,要先将为什么去学这门课讲通讲透,而只有这样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才会内隐学习。

至于民法的教授,可能还需要去探究与涉及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普通的民事交易,买卖房屋,结婚离婚,遗产继承等等这些最常用的方面去激发学生他们学习民法的内在动机。在之后的课程知识点设计中,民法的体系框架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构建,但重点将需要更加侧重于部队需要。所以,对于教育的方法探究,经验必然是借鉴,不可或缺,但自身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以及实际需要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弄清楚学员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以及他们最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什么,才能将我们的教学方法打磨的更加符合需要,这也是一名教师所必需去专研的。

二、师德之重

所谓“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它们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在说教师定位到底如何,“表”即“表率”,“范”即“示范”,那到底怎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身”正即“行为端正”,讲的是道德素养,学高即“学识高”,讲的是文化素养,一名老师不仅要求他具有其所教授学科的扎实知识,而且要求他在自身品德修养上也是堂堂正正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足以可见,单从一个常人而言,德比才更重要,不要求万人皆为圣人,但也要求不为小人,所以,从一个普通人我们也会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而更何况我们要谈的是教师的道德修养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能培养好一个人需要百年的时间,可人的一辈子又何其短暂,再缩小到受教育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在短短二十年的光阴里,是一个孩子从懵懂到成熟,从不谙世事到分辨是非黑白曲直的成长与转折期,而这些东西大多是由一个称之为“老师”的人来完成的,由此可见,老师的教授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会给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将师德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去培养。

但是,大家反观现在社会,“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校园性骚扰事件层出不穷,这不正是教师道德沦丧与败坏的现实丑闻吗?那如何去让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首先是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每名教师都是接受国高素质教育的人,在其自身成长上来讲,不仅要注重学识积累,更加要注重底线意识、守住原则,要保持初心,不为世俗利益所诱惑,不受世俗污浊所玷污,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是此意。其次是要学会爱学生,爱一个人才能学会换位思考,爱一个人才会不求回报。比如性骚扰事件,如果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试问一个老师,你能忍受自己的孩子遭受到如此的侵害吗?每名教师都会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一天,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去爱护他,由爱出发的去对待他。最后是提高自己对于职业的责任意识,要时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包含两重含义——教书育人,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学会正确的看待世界,比如法学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会法治思维,用法律去解决问题。而新闻学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勇敢,敢于发声,不要随波逐流,客观视角去分析问题,揭露社会坏象。所以,不同学科的老师会需要引导学生更加发展某方面的职业道德,但是,整体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华是需要老师去传递和塑造的,比如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等。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也是教师符合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敬业”的内在需求,是时代对于教师的呼吁与号召。现如今,我们国家实行“人才强国战略”,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知识传递必然重要,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的是教授人生之业的处世之道。此之谓师德之重。

三、书法之心

从接触过一点的书法经历来观,发现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间都有它的运笔运墨,起笔如何,结束如何,都有其自身的章法章程,看似大气磅礴的挥墨之间,有其自身的性格与魅力,这就是书法的韵味,而用到教师的授课当中,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缺一不可。有人会质疑,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书法、笔迹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其实也是智能化的弊端,有很多人提笔忘字,有些字越写越不像,到底根源在哪呢?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

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和中国书法是中国的四大国粹,本该拿起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信的时候,却在被西方的某些腐朽价值思想所侵蚀与替代。就拿教育来说,现在的功利教育思想高涨不断,唯分数论的思想仍占主流,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分身乏术,而随着近些年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贯彻,强调文化自信,使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重视,但也流于形式。

但提到书法,它的实用性确实不高,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文化熏陶的不二之选,相比其他的国粹学习,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论,书法的学习与坚持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支笔、一张纸、一点墨,一颗心,这就是书法学习的所有配置。于我们老师而言,所谓见字如面,看一个人的字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性情态度,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需要的是学生价值的塑造与传递,在这个利欲熏心、享乐主义、形式主义、泡沫经济的时代,老师教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沉淀、积累、思考,而不是浮躁,所以,通过对书法的学习,一是让老师自己可以沉下心来专于教育,二是可以将这种人生态度、修身养性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法之神在于心,心之所向、笔之所下,将书法融入到老师的自我提升、教育创造中去,我想会得到意外收获。


作者简介:陈珂然,武警警官学院,助教,民商法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