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谢千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大趋势,而《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学时长,覆盖面广,影响深等特点,其“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有机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关键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一、“课程思政”概念的形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3月,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思政”,即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其中,课程是思政的载体,思政是课程之魂。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移,其本质在于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承担思政责任,在大思政的理念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氛围。


二、《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原因分析

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教育旨在培养语言知识和技能之余,也培养一定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能够重视母语文化的地位,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弘扬,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大学英语学习既是对英语语言知识及文化的习得,又是学习者思维方式、内在品质和个性发展的养成过程,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发挥各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我国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面向大一大二学生,一般持续两年时间,具有受众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深等特点,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必然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领域。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接触最为频繁、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侵蚀的课程之一,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找到课程思政的最佳契合点,不是时机地进行思政教育,努力做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统一,让《大学英语》课程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英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1. 推动教材的改进,加入更多的思政素材资源

大学英语教育由于追求语言学习的原滋原味,教学资源大多来自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

教科书上的文章很多都是英语原文,大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材料时容易受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摈弃本国优秀文化的现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加强教材建设,在源头上突出中国元素,引领思想政治,比如,可以在教材中加入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或选择英文版的中国哲学、宗教、民俗、地理等著作作为教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


2、提升教师思想认识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及自身在国外接受教育背景的关系,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模糊,而有另一部分教师育人理念不足,重智育而轻德育,他们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因此在课堂生他们只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德育的培养,这与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不符合,这种冲突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亟需加强课程思政意识,普及课程思政概念。


3、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取得“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特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植入思政内容,避免生硬说教,教师课堂上可采用中西方相关方面对比的讨论、辩论等方式,也可结合线上教育平台和资源,开展线上“大英课堂思政’活动。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4单元内容与英雄有关,教师可引入在新冠肺炎期间为抗击疫情而做出巨大贡献的终南山先生为例,以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作为培育内容,让学生对钟南山先生进行在线资源搜素,线下整合,要求下次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汇报演讲,以提高他们的为社会服务意识。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1单元成功之路,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国内成功人士比如马云的成功经历,让学生总结引向成功之路的因素,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指导学生拥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


4、拓展第二课堂。

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巧妙设计各种活动,突出政治教育主题。例如,以学校的英语角为基础,针对性的组织各种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或通过正能量的演讲比赛,比如“My China Dream”,还可以展开一些与中国特色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竞赛及就中西相关主题进行辩论赛,把思政教育内容充分的渗透在这此比赛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也在无形中使他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履行德育工作意识,提升课程思政工作能力,为高校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应当融入思政元素,让英语课程不仅成为语言基础课程,也成为文化传播和素质教育课程,既关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也注重对学生道德和价值观的引领,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及接班人。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19 , (8):122-126.

[3」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 (5).

  1. 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84-85.

作者简介:谢千(1986-),湖南益阳人,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方法论,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