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2

浅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讨

陈茜

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歪曲及道德观念薄弱。国家应高度重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辩证看待外来思潮,营造适宜社会环境;中学应及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以及时应对消极影响,教育中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学生;消极影响;对策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从本质上说是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其核心政策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其实质是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

(一)理想信念模糊

新自由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思想观念,因此它与社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并且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它的对立面来进行批判。新自由主义片面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自发的运动。新自由主义在我国主要通过鼓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并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的对中学生进行灌输,使得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出现了动摇。

(二)价值取向歪曲

新自由主义提倡的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价值与个人自由至上,而正是“由于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的独立价值,过于强调个人在社会之上的独立意义,导致了它得出全盘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个人和社会、集体绝对对立起来的结论。”新自由主义的这些主张给中学生造成了错误的导向,使得一些中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忽视团队精神,以及集体的价值,过于关注当前利益、个人利益和部分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新自由主义推崇的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新自由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对部分中学生产生影响必然有其原因,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中学生自身原因所在。

(一)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有效推进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一体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要得以传播并对其他国家进行引导和影响。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政治行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思想灌输和信仰强加。”因此,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双重背景下,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必然会在中国得以传播。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漏洞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口号,而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一些中学重智轻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而且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性化的倾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有效的贯彻到中学生的实处,理论和政治上都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面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时必然失去应有的辨别能力和防御能力。

三、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对策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我们更要深刻剖析并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辩证看待外来思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正面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筑牢思想防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素以科学的理论自居,试图成为引导世界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会思潮,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应对和化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学生造成的包括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改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以及扭曲公平正义观念等不利影响,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夯实理论信仰根基

1、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形式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对于中学生的理解就存在难度,加之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形式陈旧落后,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深入推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并将课程教学与中学生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

努力解决中学生的现实利益问题。如果不考虑中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和压力,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失去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主流话语权被空壳化,也难以从根本上战胜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学生思想的危害。

2、深入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中学应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社会,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奋力实现中国梦。

3、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改革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中学师生学习互动的重要平台。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后,要积极把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创新互联网空间,将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整合线上线下力量,及时把握中学生思想动态,有效预防思想入侵危害,保持中学生思想创新活力。

(三)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树立正确思想导航

中学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中学生理论信仰有示范引导作用。因此要注重中学教师思想导向,加强中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学教师应善于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积极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和挑战,辩证吸收多元社会思潮,站在理论前沿找到思想政治课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契合点,引导中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

(四)营造适宜校园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怡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更加事半功倍。加强校训、校歌、校风的凝练和宣传,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爱党爱校感恩教育;开展各类学术、娱乐、体育和科技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学生;注重校刊、校报、广播的建设和管理,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入侵,确保中学生纯洁的思想道德品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

[2] 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