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几点思考

孙艳丽

湖北省秭归县气象局 443600

摘要: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比较薄弱的地区,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湖北省秭归县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为农服务实际,指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气象为农服务更好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气象为农服务;问题;对策

引言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比较薄弱的地区,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气象为农服务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气象部门负责提供基础性以及支撑性的公共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兼具趋利增收、减灾避害的重要作用[1]。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农业生产大县的秭归县而言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气象部门,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高质量开展,以进一步提升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水平,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2]

1.秭归县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必要性

秭归县地处鄂西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属于典型山区农业县。为充分挖掘"山"的优势,在近些年的农业发展中,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和市场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但县境内山峦起伏,高差悬殊,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十分显著,气象灾害较多,暴雨、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乡村公共安全均构成了威胁。因此,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在乡村振兴中“避害趋利”的作用尤为必要。

2.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2.1农业气象服务方式相对简单

尽管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推广了多年,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当前,针对农民的“直通”气象服务主要为手机短信服务,而现代气象为农服务平台的利用率较低,如智慧气象为农服务APP的实行,这些在农村几乎为空白。微信、微博等通信载体在农村地区也没有得到及时、广泛响应,这些均影响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高效开展。

2.2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基层气象部门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大部分是常规的中短期预报,其中包含重要的农事以及农时专题服务材料, 服务主要以农业种养殖为主,在农村气候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新农村项目的建设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品牌,从而使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相匹配。

2.3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人才短缺

人才问题是影响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的最大瓶颈。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涉及到的工作内容较多,不仅需要具备气象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农业、计算机等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基层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导致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制约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气象为农服务质量的增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要想高效开展,就需要不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的素质,要求其要有更广阔的专业知识以及足够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经验[3]

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建议

3.1大力开展智慧气象为农服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开展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一是根据秭归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布局、小气候特征以及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特点,不断优化布局现有气象监测站网和服务用户反馈数据库,完善乡村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体系和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包括完善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建设、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建设以及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服务等。三是做好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在智慧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针对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信息、产品、资讯的自动定制、智能化推送,发展精细化、个性化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四是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品牌效应”。秭归气候分低山河谷温热区、半高山温暖区、江南南部温湿区、江北东部温凉区,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天然优势,目前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茶叶、烟叶等,并形成了较大规模和知名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产品都需要注重“品牌效应”,对秭归县优势产品进行气候品质评价和认证,形成气候适宜名片,是增强有自主品牌斗争力的有效方式。

3.2积极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第一,不断提升乡村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及预警服务水平。结合实际,建立精细至乡镇的无缝预测预警系统,并发展基于农业和农村影响的预测预警服务,充分借助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尽可能发挥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的作用。保证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通信网络延伸到农村,建立县—乡(镇)—村一体化的智能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促进气象预警工作站向农村扩展,完善预警短信、微信预警应用功能,结合当地实际,整合乡村信息广播、预警大喇叭等通讯设施,实现预警信息家喻户晓。第二,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对全县各乡村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细化调查,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数据库,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业务,不断提高风险预警业务产品精细化水平。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森林防火以及乡村旅游业等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服务。第三,强化乡村气象灾害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基层气象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于防灾减灾日,“3.23世界气象日”等活动,积极推进气象科学知识在农村的普及,提高气象科普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社会化水平,凭借新媒体以及新技术来增强乡村气象科学普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促使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一步为乡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4]

3.3加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气技术力量的培养。第一,建立一支专职的乡(镇)、村气象为农服务专业队伍,并加强农业气象信息监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灾害防御技巧等专业培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第二,培育好一支有效管用的农情员队伍,具体从事农气工作的人员,要联系一个村、一个农业大户、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第三,不断完善地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的条件,吸纳一些高学历并具备丰富气象为农服务经验的的气象为农服务人才,从而有效填补秭归县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第四,有效合理整合资源,建立与其他相关专业部门、涉农专家、专业院校的长期指导合作机制。

4.结语

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气象台站处于直接服务的第一现场,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接触的最直接者,更应该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结合地方实际,有效解决技术、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短板问题,不断优化细化各项气象为农服务措施、规划和任务,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量,尽可能发挥气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避害趋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丽,武威,刘占昌,等.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J].农家参谋,2019(10).

[2]赵永丽,李惠 . 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作用 [J]. 山西农经, 2018 (9 ):143-144.

[3]刘玉巧,李俊峰,何海旗 . 气象服务“三农”专项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北京农业, 2014 ( 30 ): 201-202.

[4]林霖,王志强,张德卫 . 探索与助推气象可持续减贫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 47 ( 2 ): 250-254.

作者简介:孙艳丽(1983-)女,汉族,湖北省宜昌人,本科学历,工程师, 从事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