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环境工程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探讨

杨蕴志 1 华锋 2 王文颖 3

1身份证号: 61010219840811**** ,陕西省

2身份证号:61232419920708****,陕西省

3身份证号:61022119920808****,陕西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提升策略拟定的针对性和可靠性。鉴于此,本文就环境工程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管理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1.1人员因素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如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项目,每一个大分类还对应着更加细致的内容,这些监测都需要使用到相应精准度的仪器设备,并由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完成任务。如果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综合能力较差,没有完全熟悉监测流程,容易导致监测结果缺项、精准度低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出具报告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环境检测质量控制因素中,人员因素属于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1.2设备因素

对于不同的监测内容所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颗粒物浓度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颗粒物采集仪器,同时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用到分析天平、离心仪等仪器,这些仪器设备的准确性,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调试,将其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并且在仪器完成检测任务后,对其进行保养,以维持设备的工作状态。仪器设备保养和调试工作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1.3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体系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应用到监测工作中的技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监测技术对于监测环境、监测目标都有着明确地指向性,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技术原则参考国家推行的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对应的监测手段。

1.4管理因素

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内容进行合理管控,如监测点选择、监测仪器选择、监测方法应用流程等,各阶段管理水平将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在开展监测管理工作时,需要遵循全过程管理原则,从样品点确定,到实验报告出具,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工作的参与。在完成每个阶段操作,并验收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子项目管理质量,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质量。影响到管理工作应用水平的因素较多,如监测设施、监测人员能力、监测环境等,也会给监测结果带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在后续优化策略拟定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1.5标准物质因素

在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许多种类的标准物质。若标准物质的准确性较低,将影响到检测仪器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标准物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如果损耗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超出了一定的范围,需要对其进行更换,以免影响到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标准物质也会有使用年限,如果达到了使用年限,需要对其进行更换,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6样品管理因素

现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一些样品在完成采集运输到实验室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样品存储工作。

2.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监测点选取

监测点选取是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对于同一监测对象,不同监测位置产生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监测点选取的代表性、监测点周边环境的稳定性等成为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原因。

2.2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过程中,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样本采集方式、保存及运输方法等。例如,在样本运输过程中,因保存不当导致样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监测结果可能与监测环境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2.3设备选型仪器

设备的精密度、监测人员的专业性和操作方法的优劣性等会影响环境监测质量。以PM2.5细颗粒物监测为例,该监测项目可使用的设备及方法较多,如光学显微镜、激光测试等,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得到的结果会存在一定差异。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具体措施

3.1适当选取监测点位置

合理布点是高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也是确保监测质量的基础。在选择监测点时,人们不仅要考虑监测对象的属性,还应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勘察,尽可能将监测点设置在稳定性较佳的环境中,以降低外部因素变动对监测信息采集的影响,确保采集到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监测对象的总体水平,以获取最可靠的监测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监测点的布设常处于非常复杂的监测环境,寻找高分辨率的空间和时间点非常困难。为减轻环境波动对监测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布点时,可在充分代表监测环境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监测点数量。

3.2标准化样品采集流程

标准化样品采集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根据监测点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位置进行样品收集,重点关注采集时间的确定;第二,在水环境监测中,若水体污染程度较大,需要对水体进行预处理,然后开展样品采集工作;第三,采集到的样品需要保存在专门的设备中并详细标记样品来源及采集时间;第四,尽可能缩短样品采集到试验分析的时间,采取规范的保存方法,尽快将样品运输至分析单位,避免样品在存放及运输过程中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样品采集过程质量控制重点关注采集时间、频率、方法等,例如,水体环境监测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XAD树脂吸附法、RO法等,常用仪器包括多功能采样器、巴特尔大水量采样器等。

3.3优化监测仪器设备选型

监测仪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仪器误差,这种误差无法完全避免。因此,相关人员要在监测过程中通过优化设备选型、规范操作等方式,尽可能降低监测误差。例如,监测期间观察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选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精确读数。环境监测中使用的大型仪器及其他精密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要详细记录每次使用前后仪器各项参数,并对其进行校验,保持仪器监测的精密性。要定点存放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不同种类的设备应分别存放于相应的科室。随着环保行业的深入发展,环境监测工作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已有大量创新监测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中。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往往具备更稳定的监测精度,可获得更加专业、可靠的环境监测结果。相关单位应重点关注新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借助设备的优势性,高效开展环境监测,对环境因素进行动态化、精密化的监管。当前,人工分析、测验的方式已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信息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例如,在进行有机污染物分析时,可借助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等工具,无机污染物的检验可借助流动注射分析仪进行,而金属类污染物可使用等离子光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分析。

结语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监测点布置,可以提高样品数据采集结果的完整性;加强人员素养培训,能够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负面影响,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可以对各环节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基于环境监测控制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对于提升环境监测结果可靠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甜.关于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45.

[2]李关羽.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68.

[3]段建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科技,2020,35(01):48-49+53.

[4]郑倩倩,巫鹏飞.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西藏科技,2020,(01):18-20.

[5]于红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改善环境监测[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