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军事防御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路径探索——以佳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30
/ 2

陕北地区军事防御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路径探索——以佳县为例

杨侃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710021

摘要: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类型丰富,军事防御型历史文化名城是其中的一个类型。但军事防御型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规划过程中,却常因其防御型城市空间和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将以位于陕北地区的佳县为例,探索其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路径,以求为此类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佳县,保护规划,军事防御职能,城市空间

作者简介:

杨侃,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咨询中心副主任,高级规划师

徐娉,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咨询中心,规划师

  1. 军事防御型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中,特殊职能型历史文化名城多以特殊的工业生产、港口运输、军事边防等类型城市居多[1],这类城市在建城和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军事与民生的双重职能。佳县所在的陕北地区在历史上军事纷争不断,长城沿线与黄河沿岸分布有多个军事防御城镇。城镇建设为满足军事防御职能,与周边地形地貌保持密切联系。[2]

  1. 佳县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特质

佳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区为葭芦古城,始建于宋,三面环河,雄踞山顶,以易守难攻的地理防御优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并在控制轮替的过程中发展变化。

    1. 相山属地——古城选址分析

葭芦古城“冠山”于葭芦山顶,向东毗邻黄河,西南侧紧依佳芦河,形成“水抱单山”的风水格局。城墙蜿蜒曲,折依山而建。城外在陡峭之地又陆续修建有逻城,逻城与古城形成全方位立体式防御体系,成就了“一城两廓六逻城”的古城格局体系。

    1. 空间演变过程

宋元:修筑葭芦寨,城池为土城,修有瓮城城门、城门、香炉寺等重要设施,城内基本形成正街为主的街巷空间,并设有衙门、城隍庙、戏楼和后观音楼。北部有两个逻城。

明清:建内城和北廓,基本形成内城、北廓、南廓的历史格局。城内修建中街、文庙、等礼制设施,街巷空间成形。清朝时形成“一城二廓六逻城”的完善格局。

民国:古城不再被修缮并逐步衰败,衙门、文庙、武庙、城隍庙等历史建筑基本保留原有功。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城墙作为建筑边墙被占用,部分城门与城墙因拓宽马路被拆毁。仅东侧、西侧 保留部分城墙,南北两侧城墙和城门的历史痕迹已经难以捕捉。

    1. 城市结构形态

在时空演变过程中,葭芦古城自身的空间拓展逐步形成了卧蝎形态,城市结构由古城街、人民路、凌云路三条主要道路构成“T”字型主干道路骨架支撑;二级巷道由主干路向两侧延伸,形态蜿蜒,道路界面沿街建筑凹凸不一,收放变化丰富。

    1. 建筑风貌与历史文化遗产

古城的房屋(窑洞)、道路以及城墙、窑洞等构筑物全部就地取材,以石而建,浑然天成。古城城墙始建于宋,依山而建,是我国少有保留较好的宋代古城墙。古城内保留的古建在建筑形式上结合砖砌建筑与窑洞两种建筑工艺。

  1. 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困境

佳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城现状,在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上,遇到了诸多困境,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1. 生态环境脆弱

葭芦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支离破碎,山高,多为石山戴土帽,临近黄河区域有基层岩石裸露;沟深,多为石沟;崖陡,石山耸立,石沟纵横。土壤以沙、轻壤质为主,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1. 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受限

葭芦古城起于军事防御,选址葭芦山巅,周边山体陡峭,不能拓展建设。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1. 城市风貌混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古建筑被拆除或者改建,致使部分支路古城内建筑风貌混杂,古城特色逐渐丧失。

    1. 配套设施不能支撑

随着城市发展,古城中对于道路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停提升。但古城中道路大多较窄,车辆通行不便,城市供水也由于古城居高临下产生的高差,存在实际困难。

  1. 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

    1. 区域视角——联动发展

榆林市是明朝时期九边重镇之一,有举足轻重的军事防御地位。历史上吴堡县、佳县、绥德县三个城市在曾形成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榆林市共同构建陕北边防城市文化旅游体系,将会产生区域联动的综合效应,强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 紧凑发展——分离与共生

分离指为满足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尊重古城敏感历史文化环境:将城市居住、公共服务等职能从老城中剥离,转移至周边区域。融合共生包括空间融合与功能融合,空间融合体现在把握“形如卧蝎”的城市形态特征,通过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修复古城城市肌理与空间尺度。功能融合指在古城中实现保留适量的居住功能,保证公共服务功能,植入旅游服务功能。

    1. 持续动态的调整

葭芦古城的城市发展轨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当下对葭芦古城保护与发展方向作出判断,也应通过“评-测-调”的量化关联,系统化、动态化检测的管制方法来进行持续的分析、评价与更新

[4]

  1. 葭芦古城保护体系构建

    1. 宏观体系

5.1.1 山水格局

1. 保护 “水抱单山”的山水格局特征

古城东面紧邻黄河,佳芦河由北向南蜿蜒曲直从西南侧环绕古城,最终向东汇入黄河,古城东、南、西被水环绕。保护和控制要素包括:自然要素、标志要素、轴线要素和边界要素。

2. 保护“绝壁山巅、三面临空”的“冠山型”地形地貌

除了核心的葭芦古城以外,周边山体均以生态保育为主,严禁挖山采石,集中修缮沿山体上建设的窑洞,实施整体“赋绿优化”的培育策略,实施屋顶绿化和院内大型乔木的栽种,使窑洞建筑消隐在整体的背景之中。

5.1.2 视线通廊构建

视线通廊主要包括重要景点与凌云塔之间的界面可视性的完整,主要包括:凌云塔——宝塔视廊、香炉寺和东方红阁三处。

5.2中观体系——历史街区

1.城垣体系的保护与展示

城垣体系的保护必须要基于对现状城垣体系的梳理、标识与保护:对于城垣的保护和展示可以通过围绕城垣建立一套完整的标识系统,局部地段(如城门处)恢复性重建或修缮,建立小型的城垣遗址公园等方式进行开展。

2.道路体系的修复与梳理

在整体结构上,保持“T”字形主干路骨架系统,织补修缮周边遭到破坏的支路体系,恢复原有蜿蜒曲折的支路网,适度打通部分支路之间的连接,形成可循环的古城道路体系。从尺度上控制建筑体量,保证街道的高宽比适中。

3.历史文化街区用地整治与控制

将葭芦古城的道路、历史建筑物、构筑物所在用地作为一类保护用地,结合城市格局、建筑肌理等特质进行修缮、整治、更新,保护古城道路网结构体系,严禁在规划建设中对原有老街采取取消、改道或者截弯取直等改造。严禁随意拆除、改造用地上的建、构筑物,严禁在用地上进行任何破坏传统风貌的建设活动,对于历史建筑、构筑物和保护建筑的任何修缮、整治、更新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5]

5.3 微观体系——历史文化遗存

规划将古城内的建筑分为四类: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它建筑,不同类型的建筑应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方式[6]

在合理划定范围的基础上,规划对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相应的规划要求。对文物建筑保持与恢复原有功能,其它文物建筑可以改为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利于保护的建筑功能,并开放参观。对级别较低的文物建筑,可以在不破坏文物本身的结构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展示利用修缮。

  1. 结论

葭芦古城作为军事防御性历史文化名城,因军事防御需求的特殊性,与周边山水自然形成了较强的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对现代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产生了强留的要求。但是这种城市空间格局的特殊性作为城市重要的特征,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空间管制措施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东旭.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空间结构探索——以延安为例[D].长安大学,2010.

[3] [清]高洵编著.葭州志[O].光绪20年.

[4] 肖竞,曹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评述、技术方法与关键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7-03.

[5] 王万茂,王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调整初探[J].中国土地,2012.

[6] 赵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