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30
/ 2

认知学习理论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周晓荣

新疆伊犁州 新源县第六中学 835800

摘要: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是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课程与教学内容采用何种形式和组织,直接关系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也制约着课程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形式。运用学习的认知理论观点,阐述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关键词:学习的认知理论 数学教学 内容的组织 内容的呈现

20世纪6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主动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指的是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者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只有当学生熟悉掌握了许多具体知识,才可能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形成一般编码系统,获得一般知识。[1]

对于课堂教学,认知学习理论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其产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认知需求,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的和顺应的活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例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茨就曾对教师们提供如下建议: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数学的吗?”最恰当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

布鲁纳主要采用格式塔的研究范式来讨论学习问题并形成理论的,他主要探讨的是学生的学习。认知理论下的知识呈现方式:一、动作再现表象(借助动作进行思维的工具);二、图像再现表象(以表象作为思维的工具);三、符号再现表象(以符号、语言作为思维的中介物)[1]。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和不同学科性质的知识而言,以哪种形式呈现知识会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正确性。

要做好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首先,在知识与经验范围内,把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知识与经验的结构与顺序加以排列,使之相互联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原则,纵向上,我们考虑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横向组织,我们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从学生的成长角度考虑,这个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现代人们公认,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其有序的体系和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也正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反映。各知识点之间,有其先后顺序,一部分内容是另一部分的基础,必须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另外一部分知识。因此,数学学科教学中一定要考虑这种顺序性即逻辑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效,才能系统、完整的掌握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也是有顺序的。“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如果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顺序,那么课程内容就很难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2]

再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互动过程,新课标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完成的。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心思考,精心设计。

(一)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和环境。

数学课堂教学,若能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心理准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所以,在教学中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会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用心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培植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课本知识不再抽象,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数学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它本身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这种评价制度既能控制和评价课程,又能控制和评价学生个体学习。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允.《课程与教学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晓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林群.《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黄根发.《中学数学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