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本科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9
/ 4

新时期背景下本科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探讨

罗苑玮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南宁市 530003

摘要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针对课程内容枯燥难懂、课程设置不合理、重技能轻德育等问题,文章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提出科学设置案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进一步细化课程评价标准等建议。实践结果表明,相关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改进对审计专业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审计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案例;课程思政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audi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new era

Luo Yuanwei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Audit professional eth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of audit professional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boring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etting, emphasizing skills and neglecting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maj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etting up case teaching scientifical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further refin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teaching.

key word:Audi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Teaching method, Cas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1引言

无论在历史哪个时期,“教书育人”都是大学教育始终贯彻的主旨。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针对现在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课程改革也应该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地调整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审计监督作为我国监督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又再次被强调。审计职业的特殊性在于除了全面掌握业务技能外,还需要保持独立、客观和正直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前提。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事务所出于维护客户关系、保障业务收入等原因考虑,对公司的舞弊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于隐瞒。上市公司舞弊案牵出会计事务所此类新闻屡禁不止,审计职业道德修养在职业过程中的重要性被公众不断强化。而审计人才是审计队伍未来的支柱,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审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尤为重要。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审计职业道德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

2审计职业道德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审计初学者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一般开设的时间都在第一学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初,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树立职业道德观。审计职业道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较强的课程。同学们需要学习抽象的审计道德理论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但是刚刚入学的学生对于什么是审计、什么是会计等基础性概念尚未掌握,在此需要花费大量的篇幅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解释,否则学生难于理解相关的概念。该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交为单一,以任课老师教授为主,虽然有案例穿插,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复杂笼长,导致课程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吃力,毫无学习兴趣,授课效果欠佳的局面。

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2.1忽视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把审计课程设置在会计学专业之下,或者把审计职业道德并入《会计职业道德》或者《财经法规》这类课程中,审计职业准则体系则纳入《审计学》课程中一个课时讲授。但是审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在内涵上还是有区别的,相应的培养重点也不一样。如果混合为一个门课程则容易让本来会计审计就傻傻分不清的新生们造成概念的混淆,反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次,有些高校意识到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单独设立了审计职业道德作为审计学的先导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16个课时。但是由于设立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对于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很多经济常识都非常陌生,而审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较为晦涩难懂,而经济案例又相对复杂,涉及到不单纯时审计知识,还有经济、金融、会计等专业知识。在结合大量经济案例去理解相关理论时,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给学生解释一些经济常识,短短的16个课时时间,难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2重技能应用培养,轻职业道德培养

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传统的会计做账方式发生了变化,舞弊的表现形式也变得隐蔽。例如:上市公司康得新舞弊案,瑞华事务所被牵涉其中。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提升,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守住底线。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多把侧重点放在技能输出、知识应用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度仍然不足,没有详细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审计职业道德课程和思政元素结合度相对较低;学生对审计职业道德认识淡薄。面对现实的需求和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审计人才刻不容缓。

2.3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考核不全面

目前许多本科财经院校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的课时量比较少,该课程仅作为专业课程的前期补充课程。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只能通过讲授的方式把相关的审计职业判断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最多再配上经济案例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财经知识薄弱,老师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时间有限等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形成了审计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没吃透,财经案例仍然不理解,两头不到岸,最后仍然是一知半解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一方面导致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为达标,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甚至影响未来的审计职业素养的形成。

现有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考核方式多为试卷为主,尽管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答卷的方式呈现,但是审计职业道德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应试的高分并不代表能在现实审计职业判断中作出正确的抉择。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会导致课程评价不全面。

3审计职业道德教学方式探索

3.1完善课程设置,引入先导知识

审计是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职能体现,现在已经进入了审计全覆盖的时期,审计人员的任务重、承担风险责任大,对审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独立设置审计职业道德课程,而非把其纳入会计职业道德或者财经法规重,并根据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好的识别了解道德情境,并能做出合理的审计道德判断。其次,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可以开设每周财经类讲座,并计入相应的学分,督促和鼓励学生从讲座中了解财经类常识,逐步构建财经知识学习逻辑,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2引入大思政理念,实现课中课

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独立、诚信、公正和客观的素养,并在工作中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工作的合规性。这与新时期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度吻合的,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在审计执业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大学一直秉承着“教书育人”的理念,即: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国教育改革实施以来,一直秉承“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 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理念,应用型大学不应只着眼于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是将专业教育与育德有机融合,把“大思政”思维融入课堂。

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需要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实现。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育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具体可以根据高校设立的审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把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纳入其中。首先编写教学大纲时,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生活中有关的思政内容。其次,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施行 计划,编写教案,学习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的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彼 此交融,形成整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挖掘专业课蕴含思政元素的意识,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进行理论剖析和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审计职业道德课程为例,审计职业判断中,可以引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康得新上市公司舞弊案作为案例分析,瑞华事务所在此案中没有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中的独立性原则,导致受到行业协会的重罚,从而影响了自身执业声誉的后果。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掌握如何审计职业判断的理论知识,理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其实是一种组织自治,需要自我加强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

3.3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多元化

⑴分组讨论案例教学,转换课题角色

在审计职业道德的日常教学中,必须要引入很多的案例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经典“安然事件”、“银广夏”等财务造假案,其根源都是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当事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沦丧所致。在这类经典案例中,审计人员帮助上市公司造假,或对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不披露,并帮助隐瞒,其实是明显的职业道德缺失。最终的结果是公司破产,事务所受罚甚至于倒闭。在案例教学中,讲授式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可以跳出原有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并在讲解案例时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回答。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跳出教师上课“唱独角戏”的尴尬现象。也只有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⑵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展教学资源

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衍生出了微课、慕课等优质的线上教学平台,这些教学平台一方面丰富了教学资源,降低了学习成本,丰富了跨领域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在未对经济知识有全面了解的时候,即便是慕课这类精品课程也很难坚持学习下去。这个时间我们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成长曲线和认知心理,充分利用其他互联网资源作为有益补充,让学生“轻松”学习。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上的资源,作为了解案例的突破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热门新媒体的方式,还能兼顾个体差异,让学生利用零碎化的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财经意识。

审计职业道德是一门文字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而此时可利用微电影资源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片段,如:《安然:房间里最聪明的人》、《猎狐》等,通过感性的、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操守有更深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70%的学生能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情,90%的学生能从中明白缺乏职业道德对社会、企业还有个人的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后果。

⑶善用翻转课堂,提高自学能力

审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实用性较强,涉及金融、经济、财税及相关政策的知识。在课程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决定权转交给学生。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讨论研究解决课堂的问题。教师可以不需要占用课堂的时间过多讲授本专业外的知识,而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播客、讲座和电子书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还可以建立班级群,在群中共享找到的资料,分享个人学习感受。课后老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讲授法和协作法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也能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翻转课堂模式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传统的学生和教师角色、课程模式、课堂管理模式也得到改变。

⑷改变考核方式,引入多元评价

传统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以上课考勤、回答问题、期末考试作为成绩评定标准。这样机械的、粗放的考核方式,抹杀了学生人性发展。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使考核方式和标准更精细化和多元化,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自主性的需求。考核手段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如:传统的上课考勤点名方式,即费时又不准确,可能会出现代点名、漏点名等情况。可以利用雨课堂、慕课等学习软件进行考勤。设置多个的考核项目,把这些考核项目的结果按百分比赋值计入期末成绩。学生可以自主、小组、互动等方式进行学习,分组学习和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考核过程中,考查学生的个人成绩外学生的团队成绩也计入其中。考核的范围可以扩大至课前、课中和课后,布置预习任务,评估学生预习情况。学习评价也可以是多维度的,从知识掌握、学习态度、行动力、作业质量等综合衡量。评分的角色也不仅限制于老师,可以采用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这种考虑学生个性的考核评价能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客观的课程考核也有利于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4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审计职业道德这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后不仅学生掌握审计专业技能,强化提升审计专业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审计职业素养,保持职业审慎的态度。教学方式由传统案例讲授向小组讨论式转变,实现翻转课堂,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审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有利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反思、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侯保龙.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00(006):92-94.

[3] 剧杰.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思考[J]. 商业会计, 2020, 000(010):114-116.

[4] 康楚意. "课程思政"在审计课程的应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000(011):170.

[5] 周浩.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J]. 青年与社会, 2019.

[6] 江燕.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探究——以税务会计课程为例[J]. 商业会计, 2018, 646(22):119-120.

作者简介:罗苑玮(1981-),女,壮族,广西南宁,博士,广西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计,绩效评价,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