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潼南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关于加强潼南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何逢财

潼南区梓潼镇初级中学校  402660

摘  要: 近几年来,潼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工业取得积极成效,居住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不足,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环境问题进入多型叠加期,农村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环境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等。

关键词:潼南  生态环境  建设

   近几年来,潼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田园、绿地”为主线,统筹抓好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监管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一、潼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1、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成全区8.47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周转空间修改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土地规划相关用地布局。编制完善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把控工业园区“一园三区”与城镇空间,划定卫生防护距离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79.04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11.31%,科学合理、优先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全区基本农田为93.0027万亩,比市级下达的9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多保0.0027万亩。

2、生态工业取得积极成效。按照市、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处置僵尸企业2家,依法依规关闭造纸企业1家、重庆潼南陶瓷总厂、平板玻璃厂及6家砖瓦企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进优质企业泰盛集团购买维尔美纸业95%的股权,“以优带劣”进行资产重组,帮助企业脱困见实效。按照环保要求,3家化工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入园并对过剩产能改造升级。

3、居住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琼江中和断面、涪江太和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涪江人工运河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镇街和其他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6.6%。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天,主要污染物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稳中有降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噪声达标区17.84平方公里,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值、道路交通噪声值和功能区环境噪声值均达国家二级标准。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完成81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5套。实施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全面贯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已完成813家养殖场关停、整改、搬迁,完成9.9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设施工程整改。

二、潼南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不足。我区多数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半成品、初加工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上下游配套产业不足,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目前潼南尚无一个产业集群,产业即无影响力也无竞争力。骨干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弱,产业链接度低。新产业、新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新的竞争优势难以形成。水电气、用工、融资、运输等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企业成本负担加重,特别是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负担日趋明显,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2、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潼南区是未来成渝新型工业基地和城镇化主战场,预计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将达1200亿元,常住总人口城镇化率达60%左右。因植被覆盖率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耕作方法不当,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严重削弱了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健康度低。尽管潼南过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临界超载;随着工业产值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呈快速上升,造成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接近超标等严峻问题。

三、加强潼南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优化生态空间。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到2025年,确保全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幅员面积比例11.31%%。二是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合理、优先布局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好基本农田、生态绿地、湿地等空间;三是科学管控城镇开发边界。立足“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三级联动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逐步建立以桂林街道、梓潼街道为中心,双江镇、古溪镇等7个重点镇为支点,群力镇等13个特色小镇为补充的城镇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龙马山—马鞍山—罗盘山—天台山—五桂山“五大名山”,推动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四是科学推进多规合一。深化城乡规划编制及服务管理一体化,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着力推进传统扩张性规划向限定城镇边界、优化空间结构规划转变,注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融合。

2、以绿色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快清洁工业生产。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特色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三转四升”“三创新两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建成千亿级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推进机械制造向现代装备制造转型、传统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终端产品制造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加快发展以天然气和精细化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全面实行清洁生产,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清洁生产示范园区。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立足多功能、大循环、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导向,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契机,围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柠檬等七个产业,积极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六统一”品牌塑造、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到2025年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2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0个、绿色食品认证7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倡导农牧结合、立体种养开发、循环渔业等复合型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循环、高效、生态发展。三是加快“六养潼南”建设。围绕建设养眼养心、养颜养生、养气养福“六养潼南”,精心打造涪江流域特色旅游线、现代农业旅游线、“五大名山”生态休闲旅游线,以5A级标准打造双江—大佛寺—双坝片区、现代农业园区、崇龛陈抟故里三个核心景区,建设全市知名的水上运动中心、农业观光旅游中心、健康养生中心。坚持“以花为媒、以花相会”打造知名节会。

3、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福利水平。一是保护好水环境。落实河长制,加强崇龛水库、青云水库、三块石电站水库水体保护,开展琼江河流域、涪江流域及鹿鼎湖污染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人工运河、大石桥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逐步实现封闭式管理,在现三块石大坝上游800米建桂林泵站,推进别口、双江等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深度治理工业废水,深入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一小”工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十一大”行业中设计的氮肥制造、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在线监测设施,确保废水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林.潼南区生态环境局抓重点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重庆晨报,2019-04-08

[2]郑善文.加快推进成渝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N].重庆日报,2020-05-29.

[3]赵建军杨永浦.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解析[J].环境保护,2017(22)

作者简介:何逢财, 男,1964年8月,大学本科。 重庆市潼南区梓潼镇初级中学校教师,地址:重庆市潼南区教师进修学校C幢6-1       ,邮编402660,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地理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