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菌药物的 PK/PD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浅谈抗菌药物的 PK/PD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曹明乐※ 邓念 周正梅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50001

摘要: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下,细菌耐药率升高严重。针对抗菌药物而言,对其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物效应动力学(PD)展开研究,应围绕病原体、宿主、药物三者进行,系统探讨其关系,进一步明确在抗菌药物中,杀菌效应、不良反应、血液浓度的关系,实现抗菌药物开发、使用的有效优化。

关键词:抗菌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引言: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广泛化,由此引发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也十分严重,针对感染性疾病,可实现的治疗方案不断减少,因此,耐药性已经成为医学界的一大重要研究课题,对人们的健康威胁严重。基于当前形势,本文集中对PK/PD理论展开探索,为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借鉴。

1.PK/PD参数

针对PK,以机体药物处理作为定义,涵盖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全过程,建立在药动学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定量的运用,实现对体内药物变化过程的描述[1]。常见模型包括经典、生理、群体PK模型等。具体的PK参数能够体现出抗菌药物在目标器官到达过程中的浓度、速度,分析出具体的出现、保留时间,但是并不能得出抗菌药物浓度、时间与效应的关系,因此,要想实现明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予以PD参数测定。

针对PD,其主要以机体的药物影响作为定义,围绕机体器官展开,分析其生理功能、细胞代谢活动等。区别于其他药物,其作用目标为原微生物[2]

2.PK/PD抗菌药物实验系统

2.1体外系统

2.1.1静态系统

静态系统属于实验体外装置,具体表示为抗菌药物PK/PD的特征,操作相对简单,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实现完整浓度-效应曲线体现。系统培养容器组成具有单一性,具体为管、烧瓶,涵盖生长培养基、细菌以及抗菌药物。体积为10~125mL,工作体积要求在4~50mL,培养容器孵育为35℃、37℃,借助摇床水浴,实现均匀混合,把控温度。在孵育期间,可允许对样本进行反复抽取,孵育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24h之内,必要时,时间有所延长。在24h后,可将新鲜药物培养基对含药培养基加以替代。

2.1.2动态系统

基于动态系统,在时间作用下,药物浓度将会出现变化,因此,可在体外完成模拟人体PK,与静态系统相比,其耗费的人力、物力更多。例如,针对中空纤维感染模型,其主要构成为多个透析毛细血管,最终形成相应的透析单元,中空纤维集束、中央室相连接,连接方式为细管。在中央室中,当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后。其培养基将在中空纤维柱中泵入,重新恢复中央室。培养基经过中空纤维过程中,孔径可以实现抗菌药物、营养物质的扩散,但是细菌无法通过,因此,当不进行稀释细菌时,药物浓度变化具有动态性,中央室、外周室在药物浓度上趋于平衡。

2.2体内系统

2.2.1动物药学代谢动力学

针对动物、人体而言,药物观察PK特征差异明显,较小动物的半衰期较短。因此,感染、免疫系统与PK曲线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借助功效评估,以相同实验条件,能够完成对PK曲线的研究。基于血清药物浓度,具体表示在实际感染部位之中,在特殊实验动物中,相关实验可将感染部位组织液药物浓度作为替代品。在小鼠大腿感染模型中,对比目标部位药物浓度,其大腿组织均浆并不能作为良好体现。究其原因,药物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2.2.2模拟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

针对动物感染试验模型设计,相关方案的出现已经与人体同类型模拟相接近。常见方法为施用肾毒性剂,使动物肾脏药物清除减缓。除此之外,借助频繁的小剂量给药或者连续输注的形式,也能够实现药物的快速消除,通过调整相应的间隔时间、输注毒素,得出相应的模拟人体浓度-时间曲线,进而最大化缩小与人体模拟间的差异。

2.2.3药物效应动力学终点

早期研究中,针对抗菌功效的评估,以动物存活作为PD终点。细菌负荷量化是较为常见的PD终点,将动物处死,取感染组织完成盐水匀浆,并根据等分试样加以连续性的稀释,在琼脂平板上平铺,测定最终形成的单位菌落。

3.基于重症感染分析抗菌药物PK/PD应用

结合全文研究方向可得知,研究抗菌药物PK/PD应以临床应用作为最终目的,通过探索抗菌药物的合理剂量,使临床给药方案更具有安全性。就PK而言,其主要对患者显著变异性加以反应,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而言,能够及时了解到变异性、病原体在药物敏感性上的差异,分析不同患者在感染部位、免疫状态中的PK/PD差异。因此,基于重症感染患者,如果仅仅以常规方式完成给药,其在PK/PD靶值方面的概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针对重症患者,院内感染是较为严峻的挑战。受到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影响,患者具有较强的易感性,生理变化差异较大,在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将会加剧患者的耐药性。同时,基于重症患者,其自身药代动力学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在Vd、清除率方面差异较为明显,患者个体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性。应格外关注重症患者的治疗,确保给药策略的针对性。常见给药策略如下:(1)如果药物具有良好的亲脂性、Vd相对较大,不影响患者障碍器官,则无需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2)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感染性休克、蛋白血症较低的情况,白蛋白合成将会出现重新合成、减少的现象,影响高蛋白结合率,造成药物分布代谢不良,对亲水性药物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可结合药物特性,适当予以剂量上的调整。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重症患者,其情况差异较大,如果仅以经验、以往研究作为依托,判定药物剂量,将无法保障给药策略的真实性。因此,在临床中,应借助TDM,完成对患者实时血药浓度的获取,应利用PK/PD技术明确重症感染患者的PK特征,实现群体药动学模型的构建。借助蒙特卡罗模拟,探索最佳的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用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沈爱宗,张圣雨,陈泳伍.抗菌药物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9,43(11):880-884.

[2]许学文,叶寒辉,郑玲.PK/PD理论优化我院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病例分析[J].海峡药学,2019,31(02):107-109.

资助基金:

1. 贵州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黔人项目资助合同(2018)0007号。

2.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项目,QZYY-2018-009。

3.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9]1022 号。

4. 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筑科合同[2019]-9-4-41号。

5.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内科研项目,GZEYK[2020]20号。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