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7
/ 2

智慧城市背景下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李涛

兰州昌佳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730030

摘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面对智慧城市的功能设定,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生产模式、成果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挑战。目前,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未能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专业优势,未能将空间地理数据与相关城市运行数据深度关联整合,未能发挥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功能支持相关决策。本文研究以调研为基础,提出了一测多用、多源数据融合、合作促应用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 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发展建议;

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智能搜索、智能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实现了城市信息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在智慧城市中,物联网将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每日产生的数据量巨大。

1 智慧城市的挑战

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面临挑战的同时,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也面临着挑战。测绘地理信息从二维、静态走向多维、动态,从后台走向前台,从独立走向融合,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内涵的不确定性带来挑战;测绘工具和方法的便捷化、测绘基础数据的易于获得,使得测绘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和隐蔽,技术方法通用化带来挑战;大数据时代要求信息高度共享、公开,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体制机制上的制约,信息共享困难带来挑战。

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是建立在满足传统地理信息服务、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之上的。从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和服务要求来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只是智慧城市数据层中的核心部分,主要以结构化的数据和二、三维的地图服务为主。对于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还不相适应:第一,以数据生产为中心,以项目为管理单元,以层级管理为主,项目之间地理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和通用性与智慧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第二,基础地理信息的种类、结构、时效与网络输出和智能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三,以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栅格图(DRG)作为地理信息产品的主要形式,按一定的周期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地理空间框架为数据支撑,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服务接口,以规则的、标准化的、有限的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为运营支撑,这与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服务模式不相适应;第四,地理信息的智能化服务需要结合各种基本的地理学知识及专业知识,对形成的与位置有关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提供各种服务,与现有的人才结构不相适应。

2 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问题

落实到无锡智慧城市的具体情况,由无锡市规划局建设的“无锡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已于2012年12月全部开发完成。该项目规范统一并符合相关标准,全面整合无锡市基础地理信息和相关专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高现势性的基础地理信息、影像数据和相关专业信息数据。此外,无锡稳步推进智慧时空提升工程。工程整合现有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以全覆盖精细地理信息和时相地理信息为基础,面向泛在应用环境,可按需提供地理信息、物联网节点定位、功能软件和开发接口服务的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

无锡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在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调研中发现,无锡市的测绘单位参与度不高,未能很好地融入“智慧无锡”的智慧时空提升工程中,未能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专业优势,未能将空间地理数据与相关城市运行数据深度关联整合,未能发挥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功能支持相关决策。学会还发现大多数测绘单位的产品依旧停留在以4D产品为主的阶段,未能为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再加工、深加工,无法直接应用于智慧城市平台。测绘单位在数据采集方面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大数据技术方法的积累较薄弱,并且利用空间数据和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建模分析的能力较弱,难以应对智慧城市透彻感知、智能决策等的需求。

此外,“智慧无锡”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的使用方式上较为基础,停留在使用基础地形图和影像数据作为地理空间底图的阶段,未能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空间统计分析、时空对象建模、空间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支持等高级功能。从主观上而言,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不为“智慧无锡”建设和使用单位熟悉,无法把潜在的需求与测绘地理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对应;从客观上而言,智慧城市中的各类城市运行数据还未与地理信息数据紧密关联,无法对它们从空间和时间交互的视角进行建模分析。这就使得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偏少,无法满足使用“智慧无锡”的各方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需求,与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地理信息发展规划不符。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测绘单位积极与“智慧无锡”建设和使用单位相互沟通,灌输测绘地理信息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有一套适合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以响应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中提出各种需求。故而,学会提出研究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无锡市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合适模式。

3 服务模式探讨

3.1 一测多用

一般测绘作业的原则是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各种点状、线状、面状地物需要单独采集。生产DLG、DEM采集的数据与生产DOM、DRG采集的数据有时完全不同。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需要对同一区域的地物数据做短周期快速采集,并将采集所得的数据用于多种测绘成果的生产,即所谓的“一测多用”。该种测绘模式的推广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大规模使用低空和地面的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测绘技术,在获取地物三维坐标的同时,获取地物表面及其周边地物和环境的纹理和影像数据。这样采集的地物数据可满足城市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权籍外业调查、建筑物三维精细建模、应急测绘等多种生产的需要,并因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技术自身的优势,可短时间、大范围采集目标区域的数据。

3.2 多源数据融合

由于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是智慧城市四大库建设的基础,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必然面临着多种来源、多个时相、不同测绘精度数据融合的问题。“多源数据融合”模式就是需要测绘单位能够拥有在空间、时间、属性等维度上融合多种测绘成果、地物属性信息、离散或连续事件信息等数据的能力。将与空间相关的其他各类数据与具体的空间位置整合,服务于智慧城市及其他各项应用。现今,这项工作在不动产权籍调查中较为突出。

地籍权属调查及房屋权属调查是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籍和房产权属调查工作,得到准确的地籍、房产权属信息,并建立标准统一、分布合理、数据关联、更新及时、互通共享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体系,以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展开,不动产统一登记材料数字化、数据整合关联、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开发等是不动产统一登记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也是目前乃至今后地籍和房产测绘技术研究的重点。测绘单位在不动产登记系统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数据整合关联工作中。不动产数据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房地关联、“宗—幢—户”关系明确、权利信息完备、不动产单元号齐全、历史关系清晰、图属档一体化。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功能设定为测绘单位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测绘单位应在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上不断更新工具和方法,以“一测多用”的方式快速、高效地采集数据,融合智慧城市其他领域产生的诸多数据,在与相关业务单位合作的过程中拓展业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龚健雅,王国良.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技术面临的新挑战[J].测绘地理信息,2013,38(2):1-6.

[2]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9(6):63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