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6
/ 1

提高教师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

李莉

真奇妙科技幼儿园 内蒙古 014010

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只有当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时,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师素质;创新教育;提高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怎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关键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实现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思维方式,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是科教兴国的基础。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具有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的全面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理解教学任务,通过教学的全面更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提高整个社会的人的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切从人的发展来看,人的身心系统具有整体技能,-一种素质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其他素质的变化发展,因而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全面地辨证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任务,强调发展学生素质是针对多年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忽视这方面任务,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提出来的。 所以,当前的教育体制正面临着一次强大的冲击,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由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的转化是大势所趋。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有创新型教师,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教育的观念和能力,是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转变那些防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教育面前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教师教学任务的新特点,从而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化,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一 )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创造型,高素质的人才,就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继承已有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的现代教育。 只有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二)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摆脱教条、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解放自己的创造力,激发自我创造热情。只有当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时,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树立创新精神

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得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与学生建立-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格的尊重与尊重人的原则构成了社会与教育公正、平等、正义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人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不应该忽视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向学生学习。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教师主动的接近学生,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关系,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再次,应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即意味着破旧立新,不受传统的约束,善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标新立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各方面都与普通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追根溯源,敢于异想天开,对于这些学生,不应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他们的创新精神予以否定。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创新的主体,对于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开发他们身上的创新潜能。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发展空间、自由的发展方向和安全的心理环境,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无限的释放。 (四)培养创新教育能力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中,创造性的教学是教学能力的核心。以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使人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进行探索。人的创造力是在质疑的情况下引起的,从有疑到创新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要不断大胆质疑,敢于解疑,敢于创造。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在探索中发现有所创造。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具有能动性和有效性的特点,积极想象是创造活动的条件。教师应创设想象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敢于打破陈规去思考去联想,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敢于争辩。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