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依托型村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景区依托型村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刘晨希 李冬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东北农业大学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本世纪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吹响号角。202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民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试图建立一个和谐的景区依托型村庄。同时将景观生态学引入农村环境建设中,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案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蚂螂河村面临的问题及背后的成因,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统筹规划设计方案,努力探索一种符合蚂螂河村地方特色、适用性强的乡村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新方法。 

1.蚂螂河地区乡村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1.1蚂螂河村庄概况

1.1.1基本情况

村庄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凤山镇蚂螂河乡,东南方与双龙镇接壤。村中东、西、北三面环山,由东至南有蚂螂河穿过,松花江由西至东贯穿。距村庄1.22h地带,西部有AAA级景区铧子山。当地经济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已出现空心村现象。村内建筑部分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村庄总占地面积约为268.6平方公里,耕地占有1.6万亩。村中由南至北地势逐渐增高,由平原逐渐升高为山地。

此地域四季分明,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年均温在2.7℃左右。降水较少。

1.1.2区位条件分析 交通位置

现状村域范围内道路还未成系统,村庄西侧有S203国道由西北至东南穿过,成为本村南北向主干道,承担大部分过境交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交通干道,村内道路路面质量差,生产出行不便,交通区位劣势显著。

1.1.3生态建设分析

村中北侧山地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山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名贵中药材,食用菌种种类丰富,为村民带来一定收入。

村庄地势平坦,地块的荒废与破坏比较严重。用地没有整体合理统筹规划,呈现分散型的布局方式,加至后期管理差导致土地利用率低。

2.蚂螂河地区统筹规划设计方案

  1. 针对生态毁损问题进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改造

随着城市化越发严重的当今社会,城市环境逐渐恶化,欧洲国家的设计者们较我国更早的采取了拯救计划与措施,早些时刻便有学者提出需加强城市外绿地的规划与使用。我国在近些年也开始大力提倡,尽力扭转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

对于蚂螂河村的生态修复问题,结合土壤地质等因素,可将当地湿润的土壤与水域增加微生物等的舒适存活空间,微生物作为大多生物链的开端,对维护物种丰富度有很大益处。将整体荒地人为引导设置成湿地,从流经河流适度引入水源,对平衡北方干燥的土壤问题起着极大的作用。

城市工厂、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毁坏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区块内部,尤其空气与水源的污染,流动性更强。蚂螂河村作为城市外围村庄绿地,丰富植被资源,可对改善污染起到一定的帮助。利用湿地特质,丰富亲水植物与普通植物种类,增加不同污染种类的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前期营造湿地后,并不代表生态圈可以自主稳定发展,小圈生态系统依旧很脆弱,后期维护变得尤为重要。全国湿地建造从多年前便大规模开始,但大都忽略了持续维护问题,建立起的生态圈由于受各种外力及其他情况遭到破坏,加上没有及时修复,最终依旧恢复到荒废地块。

村北侧山地也应当进行管理改造。蚂螂河村属于多年无人管辖地带,村民及外来人员进行无节制采摘狩猎等,导致山间一些物种已逐渐消亡。山地区域可在规划时与湿地进行统一设计,扩大生态环居面积,增大生物网,增强稳定性,为物种提供更全面的生存条件。

  1. 针对空间分布的不合理进行景观生态的再设计

村中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对空间区域划分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土地利用与人居规划不甚合理,荒地面积较大,居民出行不便。村中环境较为封闭,出入运输等工作难以方便展开。

出行道路规划中,可将村中居民日常通行道路与耕地运输道路分隔开,减少耕地运输大型车辆与村民出行的冲突。同时,农耕运输中,会因为运输问题产生尘土飞扬等问题,若两道分流就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也可以增强外来游客的游览体验感。

  1. 针对未积极依靠景区资源进行村庄与景区的联系

前文提到湿地与山地的再规划,可与距村庄较近景区铧子山做连接。两地相隔较近,在规划时需避免单独考虑。游人出行会存在多参观几处的心理,相距较近的旅游地点,会尽量都参观。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在设计时参照铧子山景区特色,产生联系,提高蚂螂河村景观风貌的同时,更具有自我景区风格。

坚持“生态为主,经济为辅”的原则,对游人开放需在生态稳定得到保证前题下进行,切不可将旅游经济放在影响生态的前提下。

3.结语

乡村是人类的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乡村形象的重要表现。在蚂螂河村规划设计中,应因地适宜,立足于区域空间内的自然、人口等诸多因素,注重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贯彻落实人本理念,保护乡村景观风貌的原始特色,重塑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蚂螂河乡村景观风貌,促进未来景区依托型村庄风貌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隽.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

[2]吴叶。国内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现状探析[].现代园艺, 2013(8):125.

[3]张华,石钢,刘思。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6):165.

[4]廖胜彪。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J].防护林科技, 2005(4):44-46.

作者简介:刘晨希(1999-06-02),女,汉族,籍贯:安徽省淮南市,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