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舟山群岛新区“海上花园城”建设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浅谈舟山群岛新区“海上花园城”建设路径

张浩 夏泓

舟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21

摘要:根据舟山市规划明确的“海上花园城”定位,通过对舟山现状建设评估,总结现状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花园城市的经验,提出符合舟山本身特质的三标体系和自然生态维度、城乡空间维度、人文科技维度、机制平台维度等多维度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海上花园城 三标体系 多维度

前言

“海上花园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舟山群岛新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体现差异化发展、错位化竞争的策略,更是城市化进程中,舟山海岛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现状问题,做出的符合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在舟山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建设“海上花园城”必须终结通过城市空间的粗放扩张的传统增长主义,并重塑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宏观环境。打造既具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高端品质的公共服务、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又具有海岛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的理想的栖居环境和美化的精神家园。

1、现状建设评估

(1)单一要素与资源不稳定,带来的吸引后劲不足

目前“海上花园城”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海上花园城”应该包括整个舟山群岛,千岛之城才是“海上花园城”,海岛特有的景致才赋予了这里无穷的迷人魅力。海岛生态与历史人文的本底条件非常优越,但发展营造欠佳,导致吸引力后劲不足。

在“海上花园城”建设中未脱离要素单一和资源不稳定的问题,且处于宁波和上海发展的夹缝中,探寻如何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统筹发展转变,从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等方面探索适合舟山发展的“海上花园城”建设新模式,打造舟山特色的风情慢生活体验区

(2)环境品质与建设不平衡,带来的空间形态破坏

舟山群岛新区大力推进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建设海上花园城市,但仍存在着老城区、乡镇和农村区域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设发展与新城区不平衡的问题,整体多片区形态明显,局部区域的断头路和城市发展的零碎化也导致城市空间布局松散,尚未真正形成带状组团结构。另外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过于集中于老城区、临城新区、东港,其余地区如盐仓、甬东工业区等区块公共管理及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人口集聚态势明显,老城区人口面临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但公共空间欠佳,整体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都显得日益不足。

2、三标体系

(1)目标体系

立足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强国之路的特殊时空背景,建设舟山群岛型、国际化、高品质的“海上花园城”。

(2)指标体系

通过研究国际花园城市、EIU全球宜居城市、亚洲绿色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指标体系,从自然生态维度、城乡空间维度、人文科技维度、机制平台维度等多维路径提取衡量海上花园城建设的相关要素,建立舟山海上花园城的指标体系。

5f60504b0f562_html_fc2fe372c29df938.gif

5f60504b0f562_html_da2cee175ffbcc0d.gif

5f60504b0f562_html_e0149784f0d97a27.gif

(3)坐标体系

根据海上花园城确定指标体系,积极开展生态和谐的绿色城市建设行动、以民为本的共享城市建设行动、人文特色的和善城市建设行动、永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3、多维度建设路径

(1)自然生态维度建设

1)明确生态基地边界

“海上花园城”的生态基底边界即舟山的自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基底边界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海上花园城”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海上花园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

2)整合生态景观

整合现有绿地、山体、海岸、水系等生态自然资源,形成具有舟山特有的海岛城市特色,构建“海上花园城”的“海——岸——城——山——城——岸——海”通山达海的生态景观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景观、水系蓝线,形成多层次、生态和谐的城市蓝绿网络,为“海上花园城”提供生态景观建设路径。

3)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通过对生态环境内部各生态要素的梳理,对破碎的、阻碍生态功能发挥的地区进行调整或重构,以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构成负干扰的生产、生活活动,在保证生态功能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各类活动,强化生态服务功能。以绿楔、绿廊隔离和串联,整合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空间,保护生态空间的网络系统,形成“海上花园城”稳定的生态环境。

4)更新织补生态空间

建立分级分类的生态管控保护,营造营林复绿的山体生态景观,调控生态自然山林绿楔,强化边界缓冲的生态谷,丰富增绿天才的道路生态廊道,严控生态安全的谁用水源保护地,打造穿城山海的河流水系廊道,修复利用城市岸线资源,保护生态涵养的湿地空间,打造蓝天白天的大气环境。

(2)城乡空间维度建设

1)品质提升的城乡空间

以旧城改造和海上花园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增强城市能级与品质。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深层整治的小城镇居住环境,持续打造有记忆、有故事、有魅力的小城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努力创出“依托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经营美丽海岛、共享美好生活”的渔农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的“海上花园模式”,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舟山范本”。

2)生态融合的城市空间

结合自然生态空间的建设,打造通山、达水、近海的景观格局,提升城市临海亲海的公共空间,营造丰富性、渗透性的城市河岸空间,加强城市内部景观及景观视廊打造。

3)服务完善的公共空间

建立分类分级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街道街巷空间,打造公共开放的公园广场空间,塑造实用特色的城市家具,推进现代高效的未来社区建设。

4)便捷高效的交通空间

打造区域对接的对外交通系统,建成顺畅通达的城市道路系统,形成高效可达的城市公共交通,完善绿色协调的城市慢行系统,建立平衡供给的城市停车系统。

(3)人文科技维度建设

1)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精神,传承海洋文化价值精髓,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制定《舟山市文明出行条例》,规范市民行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2)传承舟山历史文化文脉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加快完成历史建筑普查工作,有效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等文物资源。强化古树名木及资源保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名城。

3)建设舟山特色文化设施

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进一步设计举办具有舟山特色的并能够产生重大的国内外影响力的节庆赛事会展活动,借此产生城市经济、文化效应和宣传、推介效应,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

(4)机制平台维度建设

为具体落实海上花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强化市级统筹主导的综合考核机制。启动舟山“海上花园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搭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字规划建设管理平台、智慧城管指挥平台等相关平台,确保“海上花园城”的落实。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城市管理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建立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建立“海上花园城市”相关部门工作群组,搭建通报情况、部署任务、传递信息、介绍经验、交流工作、共商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4、实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海上花园城”建设的重大问题,指导和推进“海上花园城”开发建设。保证政策支持,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特许经营或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专业化运营公司以PPP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重视,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做好人才的引进,营造广聚人才的制度。保障群众利益,建设管理工作应下基层、接地气、摸实情旨在办实事、解民困、暖民心。

结语

通过对建设现状的评估和对建设路径的分析,丰富和完善“海上花园城”的内涵,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实现从单一的建设口号,向多维度完整体系的转变,从而指导舟山“海上花园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一乐.乡村振兴战略的舟山实践[N].舟山日报2018.

[2]季双禹.舟山渔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冯洁.服务经济释放内生动力“浙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研究”[J].浙江经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