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3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朱夏义

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原料燃烧会产生大量废气,从而对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引发人们呼吸道疾病,对人体健康形成严重损害。随着当前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及时开展大气质量监测,并以监测结果为准,采取有针对性治理措施,实现社会环境大气质量进一步优化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在我国当前的环保工作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针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监测,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指标状况,对大气污染成分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生活环境质量。目前在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改善效果,因此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大气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重重要性分析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测控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期[1],并以此为基础来充分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完整性,而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科学依据。针对被监测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才能保障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代表性。在大气质量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获取各项污染物指标,并针对具体污染物指标提出有针对性治理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并保障各项环保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就必须要保障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大型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而且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设计了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对监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鉴于此,作为大气环境监测人员,不仅要充分保证专业知识的丰富性,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监测经验,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性,才能保障大气环境监测质量[2]。不过当前面对的环保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必须要构建科学的环保体系,并进一步明确大气环境监测标准,这样才能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严格落实。

2 主要大气环境污染源探讨

2.1 生活污染源

化石能源燃烧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冰箱、空调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氟氯烃气体会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氟氯烃气体本身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而且非常容易产生挥发现象,对于臭氧层也会产生严重破坏,并能够进一步引发全球温室效应[3]。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规模急剧增加,人口密集程度进一步提升,由此也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如果不能进行合理处理,生活垃圾通过厌氧分解作用产生的气体同样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2.2 工业污染源

我们目前正处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工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足,而且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也没有构建完善措施,相关环保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督力度不足,导致很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从而形成严重污染。另外,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工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这也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业生产废气排放标准进行严格要求,才能有效提升大气环境质量[4]

2.3 汽车尾气污染源

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汽车尾气已经成为了当今城市主要的大气环境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会导致温室气体和酸雨的形成[5]。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如果在某一个区域的大气环境中出现高浓度酸性化合物,而这些酸性化合物在于大气环境中的水蒸气结合后扩散难度非常大,而且会在重力作用下形成酸雨。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含量比较高,这些基地在大气环境中的直接排放,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另外,汽车尾气大量排放还会引起化学烟雾,对植物生长产生严重威胁。

3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3.1 缺乏完善手段

目前我国并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这也直接导致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处理、监测报告编制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非常重要的几个环节[6]。只有充分保证每一个工作流程得到严格落实,才能最终提升监测质量。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在现场采样工作中缺乏有效监督,而且样品分析实验室资质认可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

3.2 缺乏完善控制体系

完善、高效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是全面提升大气监测数据精确性的关键所在,保证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也是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过构建完善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保障实验室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这对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环保行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在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过程中控制力度不足,控制体系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升中作用得不到发挥。

3.3 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差异

监测人员是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会对最终的监测数据准确性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编制上的限制,导致整个行业中专业人才非常匮乏,高精尖技术人才更加稀少。而且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我国整体的投资力度也比较小,体系内部的培训机制建设不完善,这对于整体监测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极为不利。

4 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4.1 工作准备环节

样本的采集工作是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必须要对前期准备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例如,在工作实践中首先要对监测区域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全面,重点针对气象资料、污染源分布状况、人口密度,分布状况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具科学性的监测项目,通常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主要选择NO2、TSP、SO2作为主要监测指标。此外,对测定方法要进行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监测中富集采样法和直接采样法的应用比较广泛,针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区域可以利用直接采样法,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监测区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富集采样的方法,在针对大气环境中颗粒中物质进行分析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选择预料阻流法;合理的选择特定方法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4.2 布点环节

监测网点的布置也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统计法、经验法、模式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布点方法,而经验法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监测网点的布置通常需要进行多年布设,因此需要选择被监测区域污染的浓度不同的点位来设置相应的监测点,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监测点位设置相应的监测点数。同时还要充分结合被监测区域风向设置相应的对照点,在下方向通常情况下会设置成本源监测点,而上风向设置点位相对较少。同时还要针对污染严重超标、人口密度大的区域相应的增加采样点的设置。要采样点的设置要充分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合理调整,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充分保证空气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4.3 实验室质量控制

针对实验室的监测质量控制主要可以分为实验室内部以及实验过程等两个环节的控制,实验室内部控制对环境监测质量提升有显著作用,对样品监测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特异质量控制图并结合其他的分析方法来对监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针对实验室过程控制首先需要做好基础工作,充分保障整个实验室的清洁性,所有的实验仪器在实验之前必须要进行严格校验,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高精度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校验和维护工作,保障所有检验设备能够实现正常使用,监测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保证持证上岗,要坚决避免非专业人员来进行监测工作,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4.4 强化监督部门宣传、执法力度

在针对各个监测环节进行优化之后,环境监测监督执法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首先,相关环保部门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环保意识,并在实际的监督、执法工作中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人员要做好管理监督工作,同时保障各部门实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执法的系统性;其次,要针对环保执法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同时构建完善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将各项环保措施进行严格落实;最后,通过强化宣传提升全民环保意识。通过与新闻媒体进行强化合作,构建起更加有效的环保宣传途径,让全体市民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4.5 加大环境监测实验投资力度

实验检测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保障前提。我国目前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设置了很多监测点,监测数据采集基本能够达到监测标准要求,但是从监测机构的实验室对设备的技术水平来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另外,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也相对较差,相关部门在实验环节投资力度相对较小。针对这种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实验室投资力度,这样才能保障环境监测的数据准确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升涉及多个环节,必须要对监测质量控制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才能真正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湛社霞. 粤港澳大湾区常规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2]韩东银. 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3]屠伟斌,朱中元,卓毓科,张亚,周丽娜. 大气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相关研究[J]. 环境与发展,2019,31(04):147-148.

[4]张霖琳,薛荔栋,滕恩江,吕怡兵,王业耀. 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监测技术与方法综述[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03):533-538.

[5]林述连,王朝杰,赖良金. 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质量控制分析[J].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6,24(04):62-64.

[6]白文娟. 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