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肺督气丸处方的制作参数和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3

益肺督气丸处方的制作参数和研究进展

蒋翠平 陶叶琴 牛江进 熊丹 蔺涛 谢宗明

浏阳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近年来,在临床诊疗中益肺督气丸处方的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各药均有其治疗作用。补中益气丸当中的黄芪是主药,功效为补中固卫、升阳益气,调节脾肺气虚的症状。党参则具有类似人参的补气作用,但偏于补中焦脾胃之气,并且药性温和,适于平补,能起到很好的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白术能够补气健脾,所以适合补益脾气,可治脾虚食少、腹胀及泄泻;另外还有补气安胎之效。为更好的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其配置工艺路线,并正确的开展各方面管理工作,确保在各个环节的工作中,总结丰富的经验,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析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合理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益肺督气丸处方;制作参数;研究进展

1 详细的配制工艺和工艺研究资料

1.1 配制工艺路线

5f5c7b4e34774_html_840b5a2cf5afdfe4.gif

1.2 所有工艺参数

详细的制法:蜜麻黄、百合等十一味药,70~80℃干燥4~6h;粉碎成细粉,混匀;湿热蒸汽灭菌,121℃,15min;蜂蜜加热煮沸后,加入适量水(炼蜜:水=6:1)混匀,煮沸,过滤,制成蜜水备用;以药粉:蜜水=1:0.6~0.7(相当于每100g药粉加炼蜜50~60g),混合,制丸块,炼药制丸,干燥,即得。

1.3 制备工艺研究资料[1-4]

1.3.1剂型选择的理由及依据

益肺督气丸处方来源于临床经验方,功能补益肺肾、止咳平喘。用于哮喘缓解期肺肾两虚,症见: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甚,气不接续,胸闷如窒,痰多;或心烦,舌紫或舌红少苔,脉细。

丸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制备简便,应用广泛,在众多新剂型不断涌现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5]。历代文献对丸剂的特点和应用多有论述,如《神农本草经》:“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苏沈良方》云:“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者用丸”、“大毒者须用丸……”。“丸者,缓也”的论述出自《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原文为“……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6]

1.3.2 工艺路线设计依据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益肺督气丸处方各药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益肺督气丸处方共十一味药,按丸剂的基本制备工艺,本实验拟将药材干燥、粉碎过筛、混匀后灭菌,生粉加炼蜜或炼蜜和水塑制成丸,抛光,干燥。药材干燥粉碎工艺以水分和出粉率为考察指标,根据结果选取合适的干燥温度和时间;由于本品各药味均为原粉入药,为保证成品符合卫生标准要求,选择适宜方法进行灭菌处理;最后加入适当比例的炼蜜或蜜水,炼药制丸,干燥,包装即得成品。

1.3.3 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药材除蜜麻黄购自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外,其余均购自湖南省金实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经鉴定,处方十一味药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各药味项下的规定。

2.药材干燥粉碎工艺研究

2.1 干燥温度和时间考察

试验方法:按处方配比称取药材78g(蜜麻黄6g,百合12g,麦冬9g,炒紫苏子6g,醋五味子6g,酒萸肉6g,党参9g,百部6g,玉竹6g,盐杜仲6g,淫羊藿6g)共3份,按照表1设计方案,将药材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内,干燥,粉碎,称量,测定水分并计算出粉率。水分测定采用快速水分测定仪。出粉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5f5c7b4e34774_html_d1e7bf04a1db3e28.png

结果表明,处方药味干燥前平均水分为8.63%,出粉率偏低;干燥后水分均明显降低,出粉率显著增加,且70~80℃干燥4h后出粉率能达90%以上。综合考虑实际大生产的需求及条件,选择70~80℃干燥4~6小时。

2.2 干燥工艺验证

按处方配比称取药材78g(蜜麻黄6g,百合12g,麦冬9g,炒紫苏子6g,醋五味子6g,酒萸肉6g,党参9g,百部6g,玉竹6g,盐杜仲6g,淫羊藿6g)共3份,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内,75℃干燥4h,粉碎,称量,测定水分并计算出粉率。结果表明,75℃干燥4小时后药粉平均水分为3.7%,出粉率为90.86%,两者均达到预期结果,表明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2.3 药粉灭菌工艺研究[8,9]

试验方法:准备2组平行试验样品,每份约1kg,按表3分别设置不同的灭菌条件,置湿热蒸汽灭菌柜中,检测灭菌前后微生物情况。结果表明,药粉采用湿热蒸汽灭菌,121℃,15min已能达到灭菌效果。从省时节能角度,选择121℃,15min。

2.4 成型工艺研究[10-11]

本品拟制成蜜丸,系生粉加适量炼蜜塑制成丸,制丸时炼蜜程度、炼蜜用量等均对蜜丸的质量有较大影响。

2.5 炼蜜程度的选择

取生药粉2kg,共2份,按照药粉:炼蜜=1:0.8,分别加入嫩蜜、中蜜,和药,将药粉与炼蜜手工混合均匀,置于制丸机内塑制成丸,考察软材状况、制丸情况及蜜丸性状。因本品药粉黏性偏大,当药粉:炼蜜=1:0.8时,分别使用嫩蜜和中蜜制丸,结果制丸状况均不太理想,丸条难以切断,搓丸分粒后丸粒圆整度差,成型性不好。考虑是软材粘性过大的原因,故先选择嫩蜜减少用量继续考察。

2.6 嫩蜜用量的考察

取生药粉2kg,共三份,将蜂蜜煮沸即可,按表6设计药粉与炼蜜不同配比,将药粉与嫩蜜手工混合均匀,置于制丸机内塑制成丸,考察软材状况、制丸情况及蜜丸的硬度和外观性状。结果可知,在选用嫩蜜减少用量的情况下,制丸状况无明显好转。

2.7 加水量的考察

取药粉各2kg,另取蜂蜜加热至沸腾,按炼蜜:水=6:1、5:1、4:1的配比,往炼蜜中加水,煮沸,过滤,作为粘合剂备用。按药粉:蜜水=1:0.7的配比将两者混合均匀,制丸块,用制丸机炼药制丸。考察不同加水量对软材状况、制丸情况、水蜜丸性状的影响。炼蜜用量结果表明,药粉:蜜水=1:0.7,炼蜜:水=6:1、5:1、4:1时均能制丸,但炼蜜:水=5:1、4:1时软材偏湿软,黏性较小,制丸后丸粒软,圆整度稍差,丸粒易黏结成团,放冷后丸粒仍偏软。而炼蜜:水=6:1时,软材稍软,黏性适中,制得的丸粒圆整度好,大小均匀,色泽一致,不易黏结成团,冷后丸粒硬度适中。因此选择炼蜜:水=6:1。再进一步考察药粉与蜜水的比例。

2.8 蜜水用量的选择

取蜂蜜适量加热至沸腾,按炼蜜:水=6:1,将水加入炼蜜中,煮沸,过滤。取药粉2kg,共4份,设置药粉:蜜水=1:0.8、1:0.7、1:0.6、1:0.5,将蜜水与药粉混合均匀制丸块,用制丸机炼药制丸,考察不同蜜水量对丸粒的影响。蜜水用量结果表明,药粉:蜜水=1:0.5~0.8时,均能制丸,而药粉:蜜水=1:0.6~1:0.7时,软材性质稍有不同,都能顺利制丸,且制得的丸粒圆整度好,大小均匀,色泽一致,不易黏结成块。考虑不同季节、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用蜜量的影响,同时要适应大生产设备的要求,机械合药相对手工合药用蜜量又偏小,最终选择炼蜜:水=6:1时,药粉:蜜水适宜比例范围为1:0.6~1:0.7,折算为炼蜜用量为每100g药粉加炼蜜50~60g。待放大试验再进行验证。

2.9 放大验证试验

取药粉5kg,蜂蜜加热煮沸后,按炼蜜:水=6:1配比加入水,煮沸,过滤,备用。取药粉:蜜水用量比分别为1:0.6、1:0.7,制丸块,再用全自动数控中药制丸机炼药制丸,干燥。每个比例设计两组平行试验,考察软材性质、制丸状况、丸粒的性状和水分。放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选择的炼蜜用量适宜,设定的工艺参数符合大生产要求,表明选定的成型工艺稳定、可行。

3. 成型工艺的确定

综合上述工艺研究结果,确定最终的成型工艺为:按处方配比称取各味饮片,70~80℃干燥4~6h;粉碎成细粉,混匀;湿热蒸汽灭菌,121℃,15min;蜂蜜加热煮沸后,加入适量水(炼蜜:水=6:1)混匀,煮沸,过滤,备用;以药粉:蜜水=1:0.6~0.7(相当于每100g药粉加炼蜜50~60g),混匀,制丸块,炼药制丸,干燥,即得。

3.1 服用量换算

本品一日处方生药量为19.5g,粉碎成细粉后加炼蜜与水约制成28.9g,按照一日三次,则每次服用量为28.9/3=9.6g。因此,确定本品用法用量为:口服,一次10g,一日3次。

结论

三批中试样品的生产与中试设备相匹配,通过对三批中试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符合规定,表明制定的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安全、可控。

4.工艺研究小结

药材干燥粉碎工艺以水分和出粉率为考察指标,根据结果优选干燥温度和时间为70~80℃干燥4~6h;粉碎工艺为粉碎成细粉,混匀;由于处方各药味均为原粉入药,为保证成品符合卫生标准要求,最终优选灭菌工艺为湿热灭菌(121℃,15min);成型工艺为:将蜂蜜煮沸后按炼蜜:水=6:1,加入水煮沸,过滤,作为粘合剂,取药粉:蜜水=1:0.6~0.7,混合,制丸,干燥即得。最后进行了三批与中试设备相匹配的中试样品生产,并对三批中试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均符合规定,表明制定的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安全、可控。以上结果为制订益肺督气丸的工艺提供了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15年版.

[2]《湖南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3]《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2016年版).

[4]《中药药剂学》.

[5] 孙秀梅, 王英姿, 张兆旺, et al. 中药丸剂现代研究概况[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6(2):149-154.

[6] 朱爱兰. 中药剂型发展概要[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9(5):48-50.

[7] 李璐瑒. 汤者荡 丸者缓——传统中药剂型的奥妙[J]. 首都医药, 2010(1):46-47.

[8] 孙维敏. 中药粉灭菌器[J]. 中成药, 1989(12).

[9] 冯少俊, 伍振峰, 王雅琪, et al. 中药灭菌工艺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J]. 中草药, 2015, 46(18):2667-2673.

[10] 邱小红. 炼蜜在蜜丸制备中的质量控制[J]. 北京中医, 2006, 25(3).

[11] 肖何. 六味地黄丸合坨工艺改进研究[J]. 中成药, 1999(10):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