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伟大的改革者,真正的勇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答司马谏议书》——伟大的改革者,真正的勇士!

刘丽文

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山东省肥城市 271600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于是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过于冒进,变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而且新法的实行,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因而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除此之外,朝中诸多大臣也对王安石发起指责。

苏轼曾多次上书,指责王安石等人“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强调要择吏任人,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欧阳修在晚年不顾“老病昏忘”之身,两次上书指责王安石变法“取利于民”等种种之弊。在这种情形之下,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两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王安石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

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这是篇书信体的驳论文章,其反驳的方法比较巧妙,也反映了王安石一贯的劲峭简洁的文风及坚执不屈的为人特性。下面我们就这封信,遥想当年的境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第一段第一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第一封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没有一一辨白。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第二封来信言辞恳切,那么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二段便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其一,先确立一个对方无法否定的立论原则,即“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然后以此为根据,针对司马光的观点,作一一反驳。其二,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把对方的观点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短短的十五个字从五个方面,牢牢扣住对方的论点。其三,驳斥中不是一一列举事实,细加辨驳,以免纠缠,而是抓住内核,三言两语摆明自己的观点。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三段王安石辨明“天下怨谤”的真正原因,即当今现状,也就是变法的真正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即便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变法,王安石依然坚持自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去做!接下来,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说明自己变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不会因别人的反驳埋怨而终止,用来劝勉自己;也是借此暗语变法,由此可以看出这封信不仅仅写给司马光,而是一封公开信,更是写给皇上看,以坚定皇上支持变法的决心。

全文在驳斥中虽针锋相对,坚决果断,气势磅礴,但用语却相当谦恭,刚柔有节,显藏有度。“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一句柔韧之极,其实是以退为进,委婉的表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决心。也是在抨击反对派的因循苟且、无所事事,不以国家富强为已任,而同俗同流,自媚于世。表明若对方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则一切免谈,自己决不苟同。

改革其实改变的是游戏规则,因此总是会触犯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那些既得利益者势力庞大、根基深厚,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这时候改革者面临的就是枪林弹雨、明枪暗箭。

古往今来,改革者下场都比较凄惨,几乎没有人能够急流勇退、独善其身。王安石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先后两次被罢免丞相之职,最后心灰意冷,郁郁而终。新当权者便全数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上变法最成功的人——商鞅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最大的霸主。可是在孝公死后,他便以谋反罪被车裂。还有明朝中兴的最大功臣——张居正变法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随着张居正的离世,万历皇帝亲政后废除了变法的成果,封堵隔离了他的住宅。张居正生前风光无限,死后遭受皇帝清算,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十年改革,竟然换来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有人可能会说,老老实实的做官,安享荣华不好吗?干嘛要折腾呢?历史自然有其运转规律。我们当然可以信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我们不必强行改变什么,只要顺应就好。

可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事物,总是开始出现的时候蓬勃发展,后来就会进入平台期,再后来就开始走下坡路,越下越快。如果我们生活的盛世开始走下坡路,开始萎靡了,也要无为吗?难道不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吗?就像我们人一样,长大的过程中总不免有些小毛病,有些可以顺其自然,不药而愈,比如感冒。可有一些严重的病灶,就必须要做手术。

改革就是这样的一场手术,虽然过程中会有痛苦不堪,会有虚弱无助,但是一旦伤口愈合,又是一副健康活力的身体。当然,手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做的,要专家会诊,交流意见,再制定方案。改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更不能一意孤行,像王安石一样, 连苏轼“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这样中肯的意见也听不进,最终在朝堂孤立无援,抑郁而死。所以改革也一定要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团结统筹各部门的力量,众志成城,才能把事情做好。

但无论如何,敢于变法者都是真正的勇士,是最可敬的人!自古以来,变法与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与魄力,代表着担当与责任,更诠释着无私与无畏,而往往变法者要么一往无前却头破血流,要么一心为公却备受猜忌,要么变法成功却身死族灭……

他们是时代的先驱、族群的先知,本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安享荣华,却心系天下、舍身求法,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为人先、不惧生死刀镬!他们曝霜露,斩荆棘,才有了我们幸福的可能。改革者一旦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就意味着有死无生、有进无退,这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想到以前的变法改革,我们都会想到谭嗣同的这句话。听起来就很惨烈。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在腾飞,文化在复兴,我们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不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仍需要王安石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正处于最好的时代,我们有亿万的中国梦,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启程,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一马当先,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锐意进取,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