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职学科课程与活动 课程的 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6
/ 2

中 职学科课程与活动 课程的 探讨

李志林

武汉市交通学校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针对“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有专家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要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育训要结合。所以笔者从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两个方面展开,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为当下的课程改革提供部分思路。

关键词:中职;课程;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学生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规划学科和活动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中职生的课程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的类型

对课程的类型划分由于所持的标准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法。如果以哲学观为标准,可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课程。其中,在学校开展的教学中,主要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从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各科目都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也称分科课程。一般认为学生的发展要以科学的知识传授为基础,依赖科学知识的掌握。课程强调要使学生在理解学科的基本要领的同时,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

学科课程的优点: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系统地讲授,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具有潜在定向的质量要求。

学科课程的不足: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的课程与教材,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为未来做准备,忽视学生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学生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等弊端,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科的分离。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局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优点:主张以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课程;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注重引导学生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力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活动课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活动课程的不足: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也极易产生偏差;夸大学生的个人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系统的知识学习,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对待两者的态度: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有特点和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二、中职课程中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探讨

目前我国中职基本采用的是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即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的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三段。该模式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这种按照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模式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很有益的,但对于各学科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联系则考虑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技能培训方面,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动手能力不强。

在专业课和实习课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缺点,灵活的融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而完善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无论是专业方向的就业还是技能高考升学,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学校的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中,很难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差距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操作水平上,如何改善这一情况,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

一般来说,教师对于课程的问题并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职业习惯使他们只关心如何教好教材中的知识,而不关心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和所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以后的技能操作有什么帮助,甚至有的教师并无该专业的从业经历和经验,这就导致专业理论教学采用方式更多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借用书本上的经验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这对于本来就不擅长理论学习的中职生产生了更加厌学的情绪,消磨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不高。

对于中职的专业课老师来说,无论是从事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实训教学都应参与到专业的整体培养上来,转变“各自为战”的思想。学校教学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把控质量,对每一位参与专业授课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其认识到每一门专业课在人才培养上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思想上重视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在专业理论教学上更需要大胆打破知识的逻辑性,采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点来灵活运用,并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让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学习打牢基础,从而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中,尤其是一体化教学课程常采用的分组教学制,显得笼统和机械,同时结合中职生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自制能力,使得我们的项目式教学法往往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按照能力分组、作业分组还是内部分组,都会导致分组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的更好,如此会进一步拉学生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实训教学中当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发挥活动教学的最大优势,给每一个小组教学中的学生定位某一个“职业”,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式教学任务中来,从而发挥活动教学的最大优势。

(三)学校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前提是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一般学校对教学采用诊断、形成和总结性评价,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大部分学校均采用绝对性评价,即目标常模参照性评价:通过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来对比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比较适合用学科课程模式的

课程,如此就打击了采用活动课程教师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根据课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是活动课程中的教学组织、学生合作、学生情感培养等方面需要灵活的制定评价指标,从而促进活动教学的进一步运用。职业教育中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操作水平的能力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安排和实施中灵活的采用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把二者的优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1].王道俊.《教育学》. 人名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