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2

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道勤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 234011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开腹治疗方式,观察组(40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及病灶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可较快恢复,可降低感染率,可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结直肠肿瘤;治疗效果

结直肠肿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存在较大的癌变可能,因此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治疗。临床传统治疗方式为开腹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创伤性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患者恢复较慢。随学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微创治疗技术应用而生,该治疗方式对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小,可在临床上使用[1]。本文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21:19,年龄在35-77岁,平均年龄(51.2±2.4)岁,21例直肠肿瘤,19例乙状结肠肿瘤。观察组男女比例20:20,年龄在36-78岁,平均年龄(52.2±2.2)岁,18例直肠肿瘤,22例乙状结肠肿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性较小,可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病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开腹治疗方式的为对照组,对患者行术前常规准备,协助患者行平卧位,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切口部位根据患者肿瘤情况确定。切口打开后对肿瘤供血血管行切除处理。肿瘤切除后清扫周围淋巴组织,进行肠系膜结扎,缝合游离肠系膜,最后行止血缝合处理。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为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同对照组一致。在患者肚脐偏下的位置确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在3-5cm。操作孔长度在1-2cm,个数为3-4个。12-15mmHg为气腹压。将手术需要的器械和设备置入操作孔,放入患者体内。探查患者体内肿瘤需要在腹腔镜的帮助下,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转移情况。针对肿瘤确定困难的需要内镜医生协助定位。肿瘤确定好后行切除操作,注意清扫周围组织和淋巴结,最后行止血缝合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及病灶转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资料,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5f4f7c29754a5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表示,使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n,5f4f7c29754a5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40

3.93±1.40

120.34±23.06

9.78±2.55

观察组

40

2.01±1.12

64.23±13.22

6.11±1.33

t

6.7730

13.3507

8.0706

P

<0.05

<0.05

<0.05

2.2两组术后感染及病灶转移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5%,病灶转移率为17.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0,病灶转移率为5%,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及病灶转移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术后感染

病灶转移

对照组

40

6(15)

7(17.5)

观察组

40

0(0)

2(5)

X2

16.2162

7.8247

P

<0.05

<0.05

3讨论

消化道肿瘤中常见的类型为结直肠肿瘤。该肿瘤常见的发病位置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交界处。据相关资料显示,结直肠肿瘤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方式以及遗传等有重要关系。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此种疾病在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癌变,因此临床上已经发现结直肠肿瘤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威胁患者生命。结直肠肿瘤在临床上较为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腹治疗。此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患者腹部确定较大的手术切口,为患者行开腹治疗[2-3]。该手术方法可以彻底清除患者病灶和周围淋巴结,对肿瘤进行根治性治疗。但是开腹手术因为自身的手术切口较大,会对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手术时间较长会增加患者术中感染的几率,加上较大创伤的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增强患者的预后效果。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腹腔镜微创治疗方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此种手术方式与传统开腹手术方式相比,存在较大优势。首先,腹腔镜微创治疗模式可以避免肉眼判断带来的手术误差。因为神经组织、肠系膜、内腹膜以及血管等是直肠被膜的主要结构,直肠被膜在分离的过程中若只是依靠肉眼判断,很可能出现混淆的问题。利用腹腔镜微创治疗技术中的腹腔镜放大技术可以将直肠被膜组织进行正确分离,这样可减少医生在分离组织时出现失误的情况,减少因为组织分离不当出现手术风险的几率[4]。再者,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带来的手术切口较小,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程度的损伤,避免了肿瘤组织在过度牵拉、挤压等情况下,出现的癌细胞脱落的问题,可以将术后病灶转移的发生几率显著降低。此外,医生在腹腔镜的帮助下,可以对手术视野进行清晰的辨认,可以在保证不误伤肿瘤周围组织的前提下,对肿瘤和周边病变组织和淋巴结进行切除操作。这样可以实现肿瘤彻底根治的目的,能够将术肿瘤的复发几率显著降低。最后,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模式造成的切口较小,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可减少术中患者出血量,因此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有较大优势[5]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1±1.12)h、术中出血量在(64.23±13.22)ml、住院时间在(6.11±1.33)d,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93±1.40)h、术中出血量在(120.34±23.06)ml、住院时间在(9.78±2.55)d,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患者在术后感染率和病灶转移率方面相比,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与陈钢明[6]研究有一致性,说明结直肠肿瘤采取腹腔镜微创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可较快恢复,可降低感染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代洪.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5):352-353.

[2]梁福美.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2):3727-3728.

[3]刘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0):46-47.

[4]陈夏武.腹腔镜联合术中肠镜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析[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7.

[5]胡连智,李伟,刘海山, 等.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治疗价值及其对血浆miR-21水平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7,22(10):738-742.

[6]陈钢明.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术中转开腹术的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5):3817-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