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2

浅析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

余霜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国农村景观建设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获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探讨了新农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早深化景观建设中生态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希望对于下一阶段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生态建设;问题与措施

正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指出将2020年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得到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而且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国家。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党中央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当中从未忽视的一个重点。现阶段我国正在处于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农村景观生态建设对于农村的生态功能和人民生活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重视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生态保护,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保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景观格局混乱

现阶段农村的整体规划不够明确,虽然全国大部分村庄都已经进行了总体规划,但是还存在有大量近期未曾进行整体规划的农村。有的农村景观设计者在进行农村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没有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更没有对农村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文化挖掘,单纯的借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布局模式,最终所设计出的农村景观缺乏当地的特征;有的农村景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采用大片行列式排列或者象形构图排列,缺乏农村应有的自由感和生活氛围。这种单一的设计方式缺乏对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了解,对于农村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也没有进行深刻研究,缺乏吸引力以及实用性。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农村景观建设出现了布局混乱,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城镇的内部住宅区和工业区划分不够明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道路体系不够完善,既无法进行良好的交通运输,也无法对于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利用,景观破碎化现象极为严重。

1.2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景观文化丧失

在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城乡二次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整体来说都不如城镇居民高,造成了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城市的就是优秀的、现代的,只要是农村的,就是落伍的、低端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也在普遍增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而农村居民对于自身的居住条件也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农村居民在进行居住条件改善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的搬照城市已有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而且,由于农村的居民建设大多都是由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就会出现很多既不像城镇建筑又缺乏乡村特色的建筑出现。这种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自主建筑无数次重复拆了建、建了拆的过程,造成整体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混乱,没有规划的情况出现,也造成了很多中国当地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乡村特点的丧失。

1.3推行现在生产方式,农村生态环境堪忧

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工业都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更多地在农村建设工厂,虽然这对于农村经济来说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也严重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现阶段很多乡镇企业工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在农村土地上随意丢弃,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活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此外,在农村农业污染现象也异常突出,无论是肥料污染还是农药污染都导致农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农田当中使用化肥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化肥当中的化学成分发挥到空气当中既污染了大气,也造成了水土污染,甚至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壤酸化的情况。而且,由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质量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下降。

二、深化新农村景观设计生态保护的措施

2.1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村庄周边的地形地貌,还要考虑到区域当中的重大项目建设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对于新农村规划的影响。只有将农村项目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因素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够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乡村和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的相关条例和自身的发展情况,从地域经济本身的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当中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平衡。通过更为科学而合理的设计提出一些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案,又要确保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可能的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社会等诸多因素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建设,减少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实现区域当中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尽可能的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带领城乡经济走向下一发展阶段。

2.2积极发挥新农村景观中各类绿地的作用

绿化用地可以对于环境进行改善,创造更加优美的乡村环境,而且还能针对农村的生态平衡进行调整。因此,在规划布置过程当中应当更多地结合农村当地的自然环境,将不同性质的绿地均匀地在农村环境当中进行分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进行绿地规划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改变原有农村当中缺乏公共绿地的情况,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绿地,尽可能满足村民休息、娱乐的多方面需求。其次要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综合发挥防护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地制宜的建设可以进行水土资源保护、防风固沙作用的绿地。与此同时,要尽可能的针对经营绿地的作用进行挖掘,在保护环境的过程当中,重视绿地的经济效益提升。除此之外,在进行绿地系统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应当注意各种交通绿地以及公共建筑的布置情况,增加绿化的覆盖效率。在进行绿地和树种选择的过程当中,尽可能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乡土树种,根据不同性质的绿地进行区别种植。

2.3制定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景观建设计划

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农村景观是由建筑物、河流、农田、森林、道路、池塘、牧场和果园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不同因素的结构和组成都对于整个农村生态功能的实现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农村景观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多地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农村景观结构以及农村生态功能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提高农村生态功能的农村景观布局。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和地域文化丰富多样,由于自然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地域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村聚落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农村景观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民俗风情以及生产过程当中所保留的生活习惯,在保护农村景观完整性和当地特色的前提之下更多的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景观规划和建设之间进行联系,协调农村景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塑造一个既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又具有优美景色的农村环境。

结束语:在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刻,以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管理与科学发展为一体的理论和技术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更多人的关注。21世纪是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新时代,我们应当更多地将生态的观念和可持续的观念引入到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当中来,以生态学的知识作为原理,指引农村可持续化发展,使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寻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建设更为稳定、美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镇人居环境,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唯.浅析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保护[J].建筑设计管理,2009,26(05):49-50.

[2]陈玉聪.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0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