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思服教“辶”——记我的写字教学竞赛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1

寤寐思服教“辶”——记我的写字教学竞赛课

李焕琴

蒙自市凤凰小学

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抽到竞赛课题的那一秒钟,我僵住了。天啊,怕什么来什么!我抽到了一年级下册第5课《动物儿歌》的写字教学。在这之前我连规范的写字课的教学环节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居然要上一节写字竞赛课,更糟的是这课的写字内容含有“辶”旁的生字。“辶”旁的书写是一年级学生写字的难点,我自己都写不好,怎么去教呀?同事们都说教学含有“辶”旁的字肯定会把脸丢大了,唉,我奔溃了。

那一夜,我失眠了,辗转反侧,到底要不要选择“辶”旁的字来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思来想去,最终我下定决心:豁出去了,这次竞赛课就用“不要脸”来换取生字的教学方法和“辶”旁的教学建议。同时也给自己不断的打气:虽然我不会、也弄不好,但是我认真准备的这个过程中,有收获就是值得的、成功的!

就这样,我边给自己洗脑,边开始了茫然的摸索:第一天首先从练习书写“迷”字开始,只要一有空我就坐着写,偶尔还自我陶醉一下,觉得写得有进步了,甚至还会把自认为写得最好的“迷”拿给同事看一看……同事都说写得越来越好了,心里也不免有一点点小窃喜。

第二天继续练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辶”旁书写一直是错误的,真是打脸呀!直到此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要写好一个字,必须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反复观察,甚至观察的时间要长于书写的时间。这不就是“鱼游到了纸上”的道理吗?作为老师的我,都因为观察不仔细写错了,更何况是那么小的孩子呢?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多引导孩子观察,只有先让“辶”旁游到孩子们的心里,继而才能游到他们的本子上。

于是我又抬起课本认真观察“辶”旁,发现它的第二个笔画“横折横撇”是孩子们还没有学习的新笔画,其次平捺的书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遇到。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要写好“辶”旁,第二个笔画横折折撇和第三个笔画平捺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

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备好课,我开始了第一次试讲。先从第二画横折折撇入手,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横折折撇的外形,发现它看起来像人们的“耳朵”,也像数学中的“3”,这时候孩子们对于横折折撇的外形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要把它写美观却是很难的。于是我反复思考,把相应笔画和它的名称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孩子们对横折折撇又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书写做铺垫。同时为了便于孩子们记忆,我根据它的书写特点编了一句小口诀:轻起笔,向上斜,折要弯,撇要短。我想这样教学,孩子们一定能学会的。

第一次试讲后,我发现学生能用我教的方法练习,虽然明白了怎么写,但是依然没有写好,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按课本上的练习顺序,先描红,有了整体的感知后再写,效果又会如何呢?于是我设计了一张作业单,在一行六个田字格里写上两个横折折撇。当孩子们观察好它的占格和书写要素后,先动笔描一描,然后再仿照着写一写、练一练。这一次从孩子们的书写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孩子突破了这个难点,书写效果好了很多,我很欣喜。

要写好“辶”旁,光突破横折折撇是不行的,平捺的一波三折怎么突破呢?通过观察对照范字,我发现捺的起笔稍向上斜,刚好压住横折折撇的“撇”,那不就是跟人躺在床上睡觉时候的样子很接近吗?于是正式比赛时,我利用这一特点来突破“平捺”的书写要素:顿一顿向上斜,(头要枕在枕头上,也就是压住横折折撇的“撇”)再下坡,停一停,快速出捺脚。这样一来,孩子们基本掌握了“辶”旁的书写要素,然而因为“平捺”的“捺脚”指导不恰当,导致孩子们书写的捺脚上翘,成了这堂课的一大遗憾。

这堂课有遗憾,也有让我最满意的地方。学习完“辶”旁的书写,我以“迷”为例子引出含有“辶”旁的字的书写规则:先内后外。经过分析,我觉得含有“辶”旁的汉字的外形与“小货车拉货”的这个事物的特点很相似,于是我创编了一条小口诀:走之走之小货车,先装货物后开车。简单明了、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小口诀,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帮助孩子快速理解了为什么含有“辶”旁的字的书写规则是“先内后外”。

当孩子们基本都已经掌握了含有“辶”旁的字的书写要领后,我放手让他们自己练习书写。接着挑出一些书写好的和不好的,让他们根据今天学到的书写要领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既能让他们再次巩固书写要领,又能让所有孩子根据其他孩子的作品和评价直观地明白自己的书写要怎么去调整。

时光匆匆,一节课转眼就结束了,课堂上虽然留有遗憾,但是收获却远比我预期的要多得多。尽管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辗转反侧,寤寐求之,一路艰辛,但看到学生一行行书写工整、漂亮的汉字,我觉得值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学路上,要敢于做个“不要脸”的人,俯下身子虚心求教,才会是那个走得更远更稳的人!

作者简介:李焕琴,女,34岁,蒙自市凤凰小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

2